HOME> 專欄> 名人部落客> 意料之外的稱讚比每次都讚美更有效?激勵孩子的三個迷思

意料之外的稱讚比每次都讚美更有效?激勵孩子的三個迷思

天天、事事讚美孩子,才能激勵他們做好一件事嗎?研究發現,意料之外的讚賞,更能啟發孩子的動機,也教我們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式鼓勵孩子,更能讓孩子養成持久的內在誘因。
稱讚│讚美│激勵孩子

  每次聽九歲的兒子練小提琴,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教授菲什巴赫(Ayelet Fishbach)都會讚嘆:「真是美妙的音樂!」偶爾她略過不說時,就會發現兒子的表情有點失望。

  跟多數的爸媽一樣,此時她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個壞媽媽,沒有持續給孩子一樣的回應,引導、制約他的好行為,尤其是需要自律的難事。另一方面,毫無例外、一定會給的讚美,又怕讓孩子誤以為只要有努力,就一定有獎賞;甚至為了一定會得到的肯定而願意練習。

  跟多數爸媽不同的是,菲什巴赫的專長是行為科學與行銷,而且還當過動機研究協會(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Motivation)的主席。她自己還設計了實驗,也整理了相關的研究,希望一探究竟,寫成了新書《善始善終:動機科學的驚人發現》(Get it Done: Surprising Lessons From the Science of Motivation),並且為文提醒了父母在教養上的運用。

  她跟其他學者的研究都發現,不總是會有的禮物跟讚美會對動機有更大的效果。因為人們、包括孩子,都喜歡活在可預測的世界裡,所以對於出乎意料的獎勵,會有更強烈的反應。

  她就曾跟同事做過一個實驗,邀請受試者在二分鐘以內喝完1.5夸特(大約1.42公升)的水。在第一組,能完成的人都能獲得二美元獎金。第二組,則可能是一美元、也可能是二美元,看運氣而定。雖然看起來第一組的獎金比較好,而且又穩定,但結果,卻是第二組比較多人完成任務。

  她也因此推翻了教養上如何激勵孩子的3個迷思。

推薦文章:夏如芝1歲女兒在公園被推倒,上前教育被稱讚「該講的時候不能沈默,正因為是孩子才更要說」

第一、不需要每次、總是讚賞孩子

  間歇性的讚美比固定、一成不變、毫無意外的肯定更能激勵孩子。所以父母不需要在每次孩子有好的表現時,就一定要讚美他們,深怕漏了;也不要以為每次都得讚美,孩子才會乖乖完成功課。

  我們可以讓他們難以預測會否得到獎勵,只要經常肯定孩子,就足以讓他們持續有好的表現,因為他們會希望下次能得到大人的讚賞,雖然知道不見得會有。

第二,不讚美不會讓孩子馬上受挫。這種不確定性反而能激勵他們

  「不總是能得到獎賞」看起來是個蠻挑戰的事情,但就是有這種挑戰性跟不確定性,反而會激勵孩子的動機。就像運動員不會永遠得到獎牌,他們仍然勇於接受挑戰。畢竟人生不會保證永遠被肯定、有收穫、一定能勝利,但我們仍要為了未知的結果努力。

第三,不確定的獎勵反而會令人振奮

  就像菲什巴赫的喝水獎勵實驗,或像買彩券,人們不知道會不會、有多少獎金,卻仍然願意繼續嘗試。所以爸媽只要偶爾在孩子做對、做好一件事時肯定他們就好,而且可以給他們意料之外的禮物,因為意外的獎賞會激勵他們把事情做好。

  長期而言,人們不能夠只靠外在誘因完成任務,孩子也需要學會自我激勵。她在書中提醒,可以明確地溝通、幫助孩子釐清正確的目標,據以對抗誘惑和中間的阻撓,會讓他們更有動機,更有激勵效果。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別用無效的稱讚誤導孩子!心理師教你「有效讚美」的基本句型
稱讚有訣竅,讓孩子因讚美而變得更好,妥善拿捏「讚美」與「責備」之道
黑幼龍:「讚美是把魔法棒,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老師一句話,開啟了卡內基之父的寫作路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意料之外的稱讚比每次都讚美更有效?激勵孩子的三個迷思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親子天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