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氏症會有後遺症?疫苗施打時程要調整

4歲李小妹在家裡發燒已經第5天了,除了輕微喉嚨痛和草莓舌外,眼睛也出現了發紅的症狀,緊張的爸爸媽媽先後換了兩間診所看了仍無起色,第二天身上開始慢慢出現疹子,在發現淋巴結也腫起來後,醫師建議父母帶李小妹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什麼是川崎氏症?
烏日林新醫院小兒科廖立勤醫師表示川崎氏症,又稱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是全身血管發炎疾病,好發於五歲以下(平均為兩歲)的幼童。為日本人川崎富作醫生於1967 年所發現,原因還不明確,依照過去研究指出有可能是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或過敏。
何時該懷疑川崎氏症?
幼兒發燒不退尤其是攝氏39到40度超過5天,就該提高警覺。典型的川崎氏症除了發燒超過五天之外,必須再加上出現至少四種典型症狀,包括了嘴巴乾裂及草莓舌、雙眼結膜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四肢和軀幹出現皮疹、手腳紅腫或皮膚脫屑。小兒科廖立勤醫師指出,然而,目前也出現了許多非典型的川崎氏症患者,在沒有完全符合診斷標準的情況下,運用實驗室抽血報告以及心臟超音波可以協助即早診斷並治療。
推薦文章:體溫量測不是量了就好!這樣量才量的好又量的巧!
為何需要特別注意川崎氏症?
若無即時給予治療,心臟與血管病變為川崎氏症主要的併發症,可能會引起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 ( 5 ~ 15 % ),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心肌炎,心肌收縮功能下降。長期追蹤下,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缺氧,不可輕視。
推薦文章:更多育兒小撇步
如果懷疑是川崎氏症該怎麼做?
在孩童多日發燒未退的狀況下一定要想到川崎氏症,並建議立即找有小兒專科醫師的醫院診治,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並在日後於小兒心臟科門診追蹤冠狀動脈及心臟狀況。烏日林新醫院小兒科廖立勤醫師表示,李小妹來到醫院接受住院治療並確定診斷為川崎氏症,為了增加抗體和消炎,給予高劑量免疫球蛋白和阿斯匹靈後立刻退燒,原本的發炎症狀明顯改善,病童也恢復原本的活力。醫師仍建議定期回門追蹤並最少服用 2 個月的阿斯匹靈,通常建議追蹤至青春期以確保無冠狀動脈相關併發症。
疫苗的接種要調整嗎?
活性疫苗預防注射須與免疫球蛋白間隔十一個月以上;而對於仍使用阿斯匹靈的病童,須由小兒科醫師來決定可否注射水痘疫苗,建議門診時告知醫師孩童曾患有川崎氏症並接受過免疫球蛋白治療,以利醫師規劃後續的疫苗注射計畫。
推薦文章:從懷孕到育兒,有「三法寶」相伴,健康不煩惱!
👌本文由【烏日林新醫院】授權
撰文:小兒科廖立勤醫師
主治項目: 一般兒科疾病、新生兒科疾病
學經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科研究醫師
臺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總醫師
臺灣兒科學會專科醫師
更多文章請見 烏日林新醫院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烏日林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