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家長不知道,與孩子建立親密感的正確打開方式
寶寶心裡其實很簡單,他們會希望獲得「無論做了什麼,爸媽都會愛我」的體驗,因此,當寶寶對於爸媽說不行的行為執意去做時,父母的回應很重要,如果爸媽總是生氣的說:「你不乖,媽咪就不愛妳了。」或是「壞小孩,我不要你了。」這些話語都會讓寶寶感到不安,想要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其實必須從信任感開始建立。
推薦閱讀:孩子的性格與人格來自父母教養風格!10個教養守則建議
(建立孩子與家長間的親密關係很重要。圖/shutterstock)
做錯事也不會被遺棄
如果寶寶總是覺得做錯事會被遺棄、媽媽會不愛我,他會對關係感到不安全、無法對媽媽的愛完全放心並信任,建議爸爸媽媽不如在安全的範圍下,讓寶寶嘗試錯誤或放手讓孩子探險,同時,也讓他知道爸媽不會因為他一時的錯誤而不愛他,如此不但能建立寶寶的安全感,也能讓他放心大膽的探索世界。
讓孩子知道爸媽的愛無論如何一直都在,這同時也是心理學中「content」的概念,對孩子完全的包容,讓他能夠在爸媽的愛中,安心的做自己,讓寶寶知道他可以原本的樣貌做自己而且完全被爸媽所接納,也意味著,在嬰兒時期「不要」、「不行」、「不准」等限制性的語言應該減少出現,儘量以「期望孩子做到的行為去表達」,例如:以乖乖坐好取代不要站在椅子上,或是以現在必須要睡午覺取代現在不可以玩。
這些細微的調整可以減少讓寶寶不因頻繁被拒絕而感到挫折,而有些家長擔心不拒絕寶寶會讓他以後無法承受被拒絕,言語性的調整聽起來不像拒絕寶寶,但實際上,行為的要求已經讓他知道現在的行為不被允許,如同成人間的互動:「我不喜歡你這件衣服」與「我比較喜歡妳穿那一件衣服」,聽者的感受不同,但相同的意義卻同樣傳達出去。
允許孩子也有說「不」的權利
此外,如果擔心寶寶長大後會無法承受被拒絕或無法拒絕別人,那麼嬰幼兒時期,接納寶寶的拒絕就很重要,當他們開始說不,父母的態度如果是接納的,那麼他們就會知道「說不」很安全、可以被接納,長大後就比較不會害怕被拒絕或不敢拒絕別人。
接納寶寶說不,不代表每次都允許他的行為,當孩子開始說不,代表著他認知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說不」讓他覺得自己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家長可以改用提供選項的方式,讓寶寶為自己選擇,或真的不行時,告訴孩子不行的原因,例如:當孩子拒絕包尿布時,媽媽可以說:「媽媽知道你不想包尿布,因為包尿布不舒服,但是現在你還沒學會自己上廁所,媽媽會慢慢教你,等我們學會了就可以不用包尿布了。」以「理解」的話語讓寶寶感受到媽媽「懂我」,就算行為上依舊抗拒,心理也會因為感受到媽媽的懂而覺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