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O型腿,只有「這類」會自行恢復正常
大部分的寶寶在兩歲前,雙腿呈現O字型是正常的,多數都能慢慢恢復正常,所以不須過度擔憂。因為寶寶的骨骼尚未發展完全,所以骨骼不如大人來得結實,若過早讓寶寶學站立、行走或使用學步車,都有可能造成腿部過大的壓力,而導致寶寶O型腿。
推薦閱讀:大人覺得難,寶寶卻每坐就變W型,對之後發展有影響嗎?
(孩子O型腿,可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圖/shutterstock)
寶寶O型腿,該如何矯正
寶寶的O型腿可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的,出現在2歲以下,大多是生理性的自然現象,若有病理性因素導致腿部異常,如佝僂症(rickets)、布朗特氏症(Blount's disease)、先天性骨骼異常甚至是骨折等,則要儘早矯正或治療。
1. 生理性O型腿
由於胎兒出生前都在媽咪子宮的狹小空間裡,所以新生兒四肢的骨頭都是彎曲狀態,出生後雙腿會自然形成O型,這是屬於正常生理性O型腿的現象。
一般來說,在1歲半以前,幾乎每個寶寶都是O型腿,過了這段期間就會慢慢變直。大約2~3歲時,腿會呈現X型,持續成長至6~7歲,之後腿就會漸漸變直且定型。
治療與矯正
基本上,寶寶生理性的O型腿都會自行恢復正常,所以父母不須過度擔憂,也不要聽信偏方,替寶寶拉直或綁腿矯正,反而會使寶寶的腿部成長受到阻礙,甚至引發其他不適,順其自然才是對寶寶腿部成長的最好方法。
病理性O型腿
2. 佝僂症(Rickets)
寶寶最常見的病理性O型腿是佝僂症(Rickets),因為缺乏維生素D所引起。導致佝僂症有先天性及後天性的原因,所以需檢驗其為後天性缺乏鈣質、維他命D營養不足,或是先天性的遺傳疾病,如低磷血症或腎臟功能異常。
若寶寶嚴重缺乏維生素D,容易導致體內磷及鈣的代謝問題,鈣與磷對骨骼來說是很重要的元素,若長期不足會使肌肉及骨骼發展衰弱,甚至有出現畸形的可能,也會讓寶寶腿部呈現不正常且不對稱的彎曲,膝蓋關節有明顯內翻的症狀。
通常在營養不良的環境下較常發生,先天性異常也會使維生素D的代謝不良,會在1歲半以後持續有O型腿。
治療與矯正
佝僂症的成因有先天性及後天性,需確診後才能給予正確治療,若為先天的遺傳性疾病,如腎臟功能異常、低磷血症等,必須控制寶寶腎臟功能及身體對磷的吸收,並定期追蹤治療。佝僂症大多是後天營養缺乏,造成O型腿的產生。
但缺乏鈣質卻不能只補鈣,因為維生素D的不足,會使鈣質吸收不良,所以必須按照醫囑幫寶寶補充維生素D,也可多曬曬太陽或進行戶外活動。若腿部彎曲嚴重,就須配合骨科醫師的治療矯正,但一定要先控制好體內的營養素,以防止復發。
3. 布朗特氏症(Blount's disease)
造成布朗特氏症的原因不明,好發於嬰幼兒及青少年,其主要為內側生長板出現問題,脛骨內側生長停滯而外側持續生長,導致寶寶腿部骨頭越來越彎,O字型也更加明顯並造成行走困難。
布朗特氏症是一種漸進式的疾病,會讓寶寶的腿部逐漸惡化,形成異常彎曲的型態,有時會產生長短腳的現象,這可能與寶寶過於肥胖或太早學走路有關。
治療與矯正
在沒有其他骨骼異常的情形下,對於患有布朗特氏症的寶寶,通常會在2歲後讓孩子穿上支架矯正器,平時走動時都須穿著,輔助其改善膝蓋內翻的症狀。
若孩子已經滿4歲,腿部還是持續著內翻及變形,就需要以手術矯正治療,避免腿部的生長板損傷而影響行走。
4. 骨骼及韌帶發展異常
因少子化的關係,現代人對寶寶的照顧比以前來的好,所以較少發生因營養不良而骨骼異常的情況,大多是因疾病或受傷所引起的異常。
骨骼方面的病症如感染、生長板受損、膝關節或髖關節發育不良、脫臼及成骨不全症等,引起寶寶下肢嚴重O型腿變形,此類疾病通常可從外觀上明顯看出,四肢都有可能不對稱、不協調或畸形等,若有疑慮須及早就診。
一般而言,孩子2~3歲時,膝蓋關節會逐漸外翻呈現X型腿,若變形的角度太大,可能是全身韌帶過鬆的關係,若體重又過重,很可能會因為負重大而壓迫到足底,進而產生扁平足現象,通常會在6~7歲腿部拉直後緩解,但嚴重的扁平足可能會造成跑步或行走的不便。
治療與矯正
關於骨骼方面的疾病,若是因感染、受傷或神經系統病變所導致的肢體畸形,會依其輕重程度不同,給予不一樣的治療或矯正。
大多會以手術將骨頭矯正,避免孩子的生長板受損嚴重,造成肢體生長不一致或其他後遺症。有X型腿的孩子出現扁平足症狀,會建議穿上矯正鞋墊,若持續有X型腿至8歲,就可以做生長板調節的手術,如果超過11~12歲還是X型腿,已經造成生活不便,才需要執行矯正切骨的手術。
延伸閱讀
.揹巾的方便成為近期新手爸媽們的青睞,卻也擔心會影響寶寶的脊柱發展嗎?
.學步車,該不該給寶寶坐?9大疑問一次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