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問良醫> 防疫專區> 停課標準持續惹議!教育部再申明:並非變得寬鬆,而是以確診個案為核心,採行精準且實務的方式

停課標準持續惹議!教育部再申明:並非變得寬鬆,而是以確診個案為核心,採行精準且實務的方式

今天新增874本土個案,再創新高紀錄,另增108例境外移入累積單日病例來到982例,即將破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病例近千例,病毒潛伏期變短,疫調要花3至5天追不上病毒傳散速度,無法及時溯源分析,因此,「關聯圖就不具什麼意義」,不再公布關聯圖。

  陳時中表示,過去收到確診個案時,指揮中心都會畫關聯圖,追蹤來源進行分析,但當病人量達到一定規模,防疫重點就需轉為「會傳給多少人」「有可能被傳染到的人如何提高警覺」

  現階段防疫重點就是把以前的多圈疫調,變成重點疫調。陳時中說,要民眾下載社交距離APP的目的,就是希望確診者主動應變,通知接觸者提高警覺。未來確診者若未如實將資料上傳於「社交距離APP」,也考慮依照「傳染病防治法」開罰。

推薦閱讀:孩子需不需要打疫苗?專家:兒童打疫苗「利大於弊」

鼓勵下載社交距離APP,但建議為特定場所的入場認證

  未來指揮中心將以「社交距離APP」取代實聯制,陳時中呼籲,民眾多加下載,將從指揮中心做起,自今(14)日起,記者入內採訪,需出示APP。至餐廳脫口罩吃飯時,更要下載。 

  發言人莊人祥表示,APP下載,採鼓勵性質,但建議可作為出入餐廳、運動中心、演唱會等需脫口罩且接觸者不特定場域的優先認證方法。「只要在一地停留超過2分鐘,有裝APP者就可免掃實聯制。」,但進入超商時間較短,不建議用APP取代實聯制。

  實聯制只能顯示與確診者足跡重疊,但APP則是在確診者鄰近區域接觸兩分鐘以上者就會收到通知,相較於實聯制更精準。莊人祥說,民眾看演唱會,只有坐在確診者周圍,就會收到通知。

本土+874,以新北市360例最多!

  本土個案分佈於19縣市,其中以新北市360例最多,其次依序為台北市164例、桃園市87例、基隆市60 例、花蓮縣46例、高雄市42例等。

  新增874例本土病例為450例男性、423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10 多歲,發病日介於今 (2022)年4月2日至4月14日,其中包含467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佈為新北市 (360例),臺北市 (164例),桃園市 (87例),基隆市 (60例),花蓮縣 (46例),高雄市 (42例),臺中市 (25例),新竹縣 (23例),臺南市 (19例),宜蘭縣 (15例),新竹市 (11例),屏東縣 (5例),臺東縣 (4例),南投縣、彰化縣及苗栗縣 (各3例),嘉義市 (2例),雲林縣及嘉義縣 (各1例)。

疫情
本日疫情通報

  今增1例「中症」個案,為本國籍60多歲男性,本身罹患慢性精神疾病,未接種過疫苗,確診後血氧濃度一度掉到93%,胸部X光顯示無明顯肺炎,曾接受過瑞德西韋治療,目前住院隔離中。

  目前國內中重症患者累計19例,除了2例重症外,其餘均為中症,疫苗接種廠牌劑次如下:未接種疫苗:6人、AZ 1劑:1人、BNT1劑:1人 、AZ2劑:2人、莫德納 2劑:1人、高端2劑:1人、AZ 2劑+莫德納:5人 、AZ 2劑+BNT:1人。

  陳時中表示,今年1月迄今,本土新增5670例個案,輕症、無症狀比率為99.66%,中重症率0.03%、重症率0.04%。其中重症/死亡2例分別為未接種疫苗、AZ2劑。

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確診病例分流原則

  為避免確診病患塞爆醫院,醫療量能崩潰,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確診病例分流原則,陳時中宣布,即日起,醫院只收治70歲以上、血液透析、懷孕36週以上與中重症等四大族群,其餘送至集中檢疫所或採居家照護。

  如果住院病患已無住院需求者,無須待解除隔離,即可依分流收治原則下轉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在已經啟動居家照護的縣市(新北至),可返家採居家照護。

此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收治對象為:

1.無症狀、輕症 (含機場落地採檢PCR陽性)且年齡未滿70歲  、生活可自理或有陪同照顧者 (如孩童)。

2.懷孕未滿36週之確診者。

  至於居家照護 (啟動縣市)對象為未滿65歲,無血液透析、懷孕且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得採居家照護管理;不符居家照護條件者,依分流收治原則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醫院。

  在專責病房、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部分,如場地允許,均以2人一室收治,不限家人、同住或同行者;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如房型允許 (如家庭房),可同室收治 2人以上,且以家人、同住或同行者為限。

「別人的孩子死不完嗎?」,今教育部再發申明

  「別人的孩子死不完嗎?」教育部日前公布新停課標準,引發部分家長反彈,眾多留言灌爆教育部粉專,且部分縣市並未跟進中央。教育部今重申「實施規劃並非變得寬鬆,而是以確診個案為核心,採行精準、合宜並符合實務的方式進行,內容也沒有規劃進行改變。」教育部主任秘書廖興國今出席疫情記者會表示,停課標準規劃是以確診個案為核心採行更精準,且合宜並符合整個疫調實務方式進行規劃,依照確診個案活動足跡密度,配合衛生單位進行疫調,來決定暫停實體課程範圍、期限,跟恢復實體課程的時機。

  廖興國說,會以更科學方式進行疫調,讓校園裡跟有確診者接觸的相關人員區隔開,其他沒接觸確診個案人員可恢復實體授課,不會影響學生受教權。

  目前已有上千名學童染疫,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說,「孩童施打疫苗是利大於弊」,以美國數據來看,5至11歲兒童確診致死率是萬分之一,台灣目前染疫兒童超過1000例,所以無法看出致死病例,但未來感染人數持續增加,不是不可能出現幼童死亡個案。

  李秉穎說,台灣染疫規模若擴大,可能幾10名兒童染疫死亡,不一定會破百,但對社會造成重大衝擊,其次家長必須照顧染疫孩童、學生染疫需停課等,這些社會成本都需納入兒童接種防疫政策的考慮的因素。


延伸閱讀:
孩童染疫6大症狀曝光:Omicron更針對上呼吸道
防疫假怎麽申請?6種情況不支薪!爸媽必知的防疫照顧假5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