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omself> 深夜me time> 懷孕抽筋好痛,不花錢就能改善2妙招

懷孕抽筋好痛,不花錢就能改善2妙招

提到抽筋,許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缺乏鈣質,但你知道嗎?造成準媽媽抽筋的原因,除了鈣質攝取不足之外,可能也是缺乏維生素D的表現,但要正確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可不是光靠食用保健食品或均衡飲食就能徹底解決問題。

文章目錄

有時候,趴在桌上小睡片刻後,會出現雙腳發麻的情形,若準媽媽挺著大肚子站太久,可能也會感到雙腳麻木。有些人誤以為這就是腳抽筋的現象,但腳麻只是因為長時間壓迫到坐骨神經及血管,導致神經暫時麻痺與血液循環不良,並不會造成肌肉僵硬或變形。

通常等幾分鐘之後就能自行復原,但在腳麻過程中,若是隨便移動,雙腳會感到更明顯的刺痛,因此建議腳麻的準媽媽應維持同樣姿勢,靜待幾分鐘後再開始活動。

懷孕抽筋|抽筋|孕期
(懷孕抽筋可以靠兩招舒緩。圖/shutterstock)

導致孕婦抽筋的原因

除了過度活動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因素容易導致孕婦雙腳抽筋:

1.鈣磷不平衡

如果準媽媽平日飲食已長期缺乏鈣質,必然會造成體內鈣磷不平衡,導致肌肉發生抽筋現象。不過,若攝取過多含有磷酸鹽的食物(例如可樂或其他碳酸飲料),也會造成人體排斥鈣質攝取,且可能會使細胞加速老化,造成膚質變。

2.日曬不足

食物所含的維生素D,其實可細分為兩類,一類是維生素D2,通常會存在於菇類;另一是則為維生素D3,會存在於牛奶、蛋類、魚油或內臟當中,不過必須等這些食物進入人體,轉移至皮膚,再被陽光照射後,才會轉變成維生素D2及D3。

其中,維生素D3有幫助吸收鈣質的作用,若準媽媽體內缺乏此營養素,就會無法順利吸收鈣質,容易造成抽筋,因此,孕婦應適時接受日曬,使皮膚轉化這些營養成分。

3.胎兒成長需要大量鈣質

過了懷孕第12週之後,胎兒需要的鈣質會明顯變多,邁入懷孕中期則會快速成長,原則上準媽媽一天的所需鈣質應維持在800~1,000毫克之間,否則光是補足母體所需鈣質,卻沒顧及胎兒,慢慢胎兒就會轉而吸收準媽媽的骨骼鈣質,使孕婦體內產生鈣磷不平衡的現象。

4.肌肉累積過多乳酸

雖然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比較不會進行激烈運動,但只要走路太久、快步走動、所處環境溫差太大、常爬樓梯或是進行孕婦瑜伽前未徹底暖身,都比一般人容易感到肌肉疲勞,一旦堆積過多乳酸,就會發生疼痛或抽筋等現象。或許準媽媽在執行這些活動的當下沒有產生特別感覺,但通常都會在晚上睡覺時突然發生,所以平日應適度讓雙腳肌肉獲得放鬆。

2大預防抽筋原則

對女性來說,懷孕是一段非常辛苦的過程,為了從各方面幫助減緩孕期不適,專業醫師提供了兩項預防抽筋的方法,供您做為參考。

原則1:補鈣

從飲食中自然攝取鈣質,就是最好的補鈣方式,其中首推的食品即為乳製品,基本上一天飲用500c.c.牛奶,都可補充足夠鈣質,但如果準媽媽有乳糖不耐症的情形,也可以其他乳酸製品做為替代,例如起司或優酪乳。

此外,像是小魚乾、櫻花蝦等帶殼海鮮及堅果類,都含有豐富鈣質,若光吃這些還是不足以達到所需鈣量,不妨使用鈣片輔助,但千萬注意不可過量服用,一天攝取應以1,000毫克為限,避免體內無法完全吸收,造成腎結石,帶來反效果。

原則2:日曬

除了從飲食中攝取,每日接受日曬也是補鈣原則中很重要的一環。建議準媽媽每天利用1~2個小時,到戶外接受日曬,或是讓室外陽光透進屋內,藉此使皮膚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3,但在夏天時,儘量避免在早上10點到下午2點這段時間外出曬太陽,以免曬傷。

此外,適度散步也有助於促進骨頭鈣質沉積,準媽媽不妨在吃飽飯後散步1小時,還可同時消耗熱量。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怎麼「養胎不養肉」?把握3孕期飲食要點
紓壓5方法 適度緩解孕期焦慮
孕期常見的乳房問題與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