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0~3歲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爸媽保有6心態是關鍵!
許多爸爸媽媽會因為心疼而捨不得讓孩子做能力所及之事,甚至擔心孩子做不到,所以事事代勞,對此,專家表示:「現代的父母真的做太多,也想太多了!」
專家表示,因為孩子終究會離開爸爸媽媽,開始進幼兒園、上小學等等,因此,孩子需要的是練習自理的機會;且若是爸爸媽媽在孩子0~3歲時,多花點耐心和時間打底,根本不用擔心孩子做不來!
推薦閱讀:幼兒學會自己清潔、主動收拾玩具,就靠這幾招!
(若想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爸媽須給予孩子機會練習。圖/shutterstock)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自理能力,爸媽須掌握6心態
希望孩子從小養成良好自理能力,首先,爸爸媽媽必須調整心態,全力支持孩子練習,爸爸媽媽不妨從以下6點著手:
推薦閱讀:幼兒學習自理.父母學習放手
心態1.不怕髒
治療師指出,若是爸爸媽媽因為怕髒而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未來要付出的代價恐怕更大!「髒」只是孩子學習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副產品,是有時間性的,很快就會過去,且在能力養成後,孩子就不會弄髒了。
心態2.給機會
對一般的孩子來說,都具有基本自理能力,只是能力熟練與否。治療師表示,「動作需要練習才會熟練」,爸爸媽媽若能多給孩子機會練習,視孩子的能力發展程度,製造機會讓他幫忙,孩子也會很樂意做的!
當孩子提出「我自己做」時,爸爸媽媽也不要輕言拒絕,讓孩子試試,頂多再花點時間善後。當孩子內心的熱情被點燃,會加速他更努力主動的多方學習。
心態3.放寬標準
「孩子不是大人,當然不能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剛開始一定做不好,然而,這階段的孩子發展重點在於「想做」、「願意做」,因此,即使孩子吃飯掉滿地,爸爸媽媽也可帶著孩子數數吃飯時掉落的飯粒有幾顆,只要一次比一次少,就是進步!
心態4.耐心
「能力需要時間蘊釀,偏偏現代父母最缺的就是時間!」若是孩子一次做不好,爸爸媽媽就再給予一次引導,直到孩子會為止,而非不給時間練習,當孩子做不好又給予責罵。幾次下來,孩子的熱情和自信心將被消磨殆盡,便不想再練習了。
現代父母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快一點」,卻沒想過孩子正在學習中,動作步調本來就比慢,爸爸媽媽不妨放慢腳步,陪著孩子慢慢練習。
心態5.恆心
自理能力中有好多是每天定時要做的事,如刷牙、洗手與如廁等衛生習慣,這些都要在能力養成的同時,也要持之以恆地做,讓孩子意識到這些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才能逐漸內化成為習慣。
當成了習慣後,孩子也就不需要再由爸爸媽媽追在後面,扯著嗓子問:「你做了沒?」,也有助建立更為融洽的親子關係。
心態6.鼓勵
不論孩子做得好不好,只要有雛形,就別忘記給孩子一個鼓勵,「適時的讚美會給孩子無比的信心」,一句「你好棒」或是一個擁抱,讓孩子有了「因為我很棒」的想法,即足以驅使孩子為下一次更好的表現而努力。
治療師也表示,「鼓勵能給孩子安全感」,安全感足夠的孩子才有機會發揮更大的能力,尤其是在邊做邊鼓勵的互動下,孩子一定做得更好!
延伸閱讀
.4歲童無手指,媽媽用愛灌溉使他茁壯,自理能力更勝同齡孩!
.孩子上學前必須學會的自理能力,其實透過「做家事」就能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