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清祥專欄】父親扮演重要的角色!與孩子的相處與否,影響孩子日後的認知行為
春假期間,安排了與朋友同遊的旅行,有個朋友的孩子,平常算經常接觸,但僅止於飯局,認為他還算活潑,互動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孩子的媽媽是個認真的人,看得出來在孩子的教養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推薦閱讀:【曾清祥專欄】關於露營,可以讓孩子體驗大自然,享受難得可貴的經驗!
疫情.讓親子關係更加疏離
然而,此次4天3夜的旅行有較長的相處時間,卻意外讓我看見這名孩子心靈脆弱的一面,令我有些驚訝與不解。後來才得知,他的爸爸因爲工作的關係,長年都在美國,再加上疫情的影響,讓他們有很長的時間沒有見面,疫情發生的時候,他才4歲,人際互動的複雜度並沒有很高,可能還看不出差異,但現在的他,已經6歲了,那種寂寞與無助,連我這個外人都能感受的出來。
從小就一直很疑惑,通常孩子無論什麼事都會先找媽媽,對媽媽的依附感遠遠大於爸爸,感覺爸爸的角色似乎可有可無,母親節永遠比父親節來得重要。
但為什麼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會強調父親角色的重要性,也常說如果父親每天花10分鐘與孩子相處,對孩子日後的發展有著關鍵且舉足輕重的影響。
父親在家庭中的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會影響孩子日後的認知行為 。
父親的角色.多為引導與誘發
當我自己成為了父親,也看到這位朋友的孩子,對於這個神奇的敎養角色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也認為應該還給父親在敎養上應有的地位。
「父親」,這個角色的確是複雜多面向的綜合體,有人擔起照顧責任多一些、有人道德榜樣強一點、有的則是經濟上的提供者等等,因此,每個人對於父親的定位與期許各有不同。
至於為什麼父親10分鐘的參與,有著無比的爆發力?根據我的觀察,我認為父親的角色多是──引導與誘發(activator or inducer),就像化學反應中的輔酶(coenzyme),小到你可能忽略它的存在,但沒有它就萬事不成,試想多少偉大的發明與發現,都是決定了輔酶在整個反應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父親經常藉由遊戲的互動,如:打鬧遊戲,來達成引領孩子,去面對挑戰世界的目的,但看在媽媽的眼裡,卻是不能容忍的脫序行為。
相較於女兒,父親也會自然地給予男孩更堅難的挑戰、更多的懲罰、更高的衝突與冒險,讓男孩們得到更大的鍛練,增進與其他同儕的競爭能力。這些都是母親,相對撫慰的角色無法達到的效果,這正是我在這位孩子身上所看見的,因為父親角色的不強烈,讓他容易有挫折感,同時較常用逃避來處理問題,在面對人際關係的處理上,自然會不知所措。
讓孩子感受父親的存在價值
如果你問我,我的父親到底給了我什麼影響?其實我說不上來,也或許如此,我的性格在人際的處理、面對困難的態度,才會略顯不足。
現在的我身為人父,認為如此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孩子本身或是父母親,都應該要試著學習來發現它並且放大它,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受它的存在。
父親的存在,並不是他待在家的時間長短,而是跟孩子的互動機會有多少。互動,可以是言語的敎養、或是與孩子討論事情時,也能當做一場遊戲冒險,更可以是基本的生活照料,不管身在何處,都可以有父親存在的足跡。
此外,就像在戀愛的時候,男朋友最常表達有心的方式,就是讓女朋友隨Call隨到,父愛也是,它的可及性與方便度,就會成為被觀察的指標。有時,孩子遇到的困難是稍縱即逝的,比方,他想吊上他身高勾不到的單槓,他需要的就是一個有力的臂膀,將他舉起並掛在單槓上。這種可及性的影響,往往不會讓人多花時間去感受它的存在。
還有什麼時候讓你能感受到父親的存在?就是你需要他的當下!這個需求是父親所能提供,有形或無形的資源。比方,學期開始就會需要繳學費;又比如,孩子想討論該選擇哪些課外活動、申請學校,甚至是交友關係,都是一種資源的訴求。
根據研究,父親參與的時間都比母親少,但對孩子日後的認知行爲、行爲適應、友情、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等等都有影響,因此,能在生活中,經常去突顯並讓孩子感受它的存在,顯得相當重要。
父親,的確會是孩子的role model,有時身為父親的我們,也會不了解該如何自處,而變得權威且產生距離感。我經常提醒自己要小心操作父親的角色,除了樹立威嚴外,同樣也要讓孩子感到愛與溫暖、讓孩子保有該有的自主權,他們的人格發展才會得到完整。
在這次旅行的尾聲,孩子的媽媽一再感謝我對他孩子的照顧,她說,這些都是他爸爸應該要做的。而這句話的背後,傳遞了許多未說出口的意義。
延伸閱讀:
.【曾清祥專欄】善用「情境教學法」,讓孩子主動參與事物,誘發學習動機!
.【曾清祥專欄】你有聽過「動態智能」嗎?爸媽分享社交經驗,能幫助小孩交朋友!
復健科醫師曾清祥
我是個三寶爸,也是個復健科醫師!有個快到青少年叛逆期的大兒子,也有兩個年幼無知的幼稚園小兒子和女兒,每天面對不同的敎養方式和層出不窮的問題,扮演著不同的生活角色。想要知道我們吵吵鬧鬧的生活故事嗎?讓我慢慢來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