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愛尖叫、愛插嘴怎麼辦?父母這樣引導才對!
當家長買了禮物,孩子總是會迫不及待想要拆開來看,在團體遊戲時無法排隊或與其他小朋友輪流玩玩具,又或者是常見的喜歡插嘴、打斷別人談話的現象。
其實,這些都有可能是孩子的衝動控制能力較差,因此家長可以觀察到他們總是焦躁不安、莽莽撞撞,情況嚴重的孩子會有專注力不集中的現象,導致學習成效低落,與同儕互動困難,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不好的習慣。
推薦閱讀:兒童教養熱門文章TOP5,蘇文清職能治療師善用生活小故事,教你將教養輕鬆融入生活中!
(兒童生活教養。圖/shutterstock)
家長安撫孩子焦躁
現代科技發達,電子產品推陳出新,只會讓孩子更急躁,對於等待更沒耐心,尤其衝動控制能力不佳的孩子,往往在無法審慎思考前,就會出現不合宜的舉止,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無法充分獲得環境訊息或是體察其他人的情緒互動,在社交上就會出現不良的互動表現,也無法跟隨老師的學習引導。
建議除了藉由感統訓練介入或是藥物治療等來協助穩定孩子的情緒之外,家長也應儘可能讓孩子多接觸團體生活,培養團隊精神以及學習分享、練習輪流等待。
此外,也須以身作則,養成聆聽孩子說話的好習慣,而非以打斷孩子說話為教養方式。媽咪也可以行為治療方式,訓練孩子學習等待,若孩子達到目標,則給予實質獎賞方式或是集點兌換方式。
更有效的是使用高階的口頭讚賞,以強化良好的行為模式,讓孩子察覺其重要性,在經由等待獲得正向的環境經驗中,讓我們的孩子不再短視眼前的立即成果,而是能享受延遲滿足,且同時能為自己規劃生活。
尖叫不是「唯一」可以表達的方式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尖叫是正常的,尤其1~2歲的嬰幼兒,因為他們還不大會說話,等到會說話就會改善,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0~2歲的幼兒確實可能因為無法用言語表達需求,而改用其他方式取代,但尖叫絕不是唯一的方式,孩子會尖叫一定有原因,如果家長沒有適時回應孩子的需求,放任他們繼續尖叫或把它們的行為合理化,就會讓孩子無法學習正確的情緒適應與表達需求能力,隨著年齡增長,甚至會進一步衍生出其他社交與情緒障礙等相關問題。
因此,當孩子尖叫時,不妨先觀察孩子尖叫的時間、地點、情境,推敲可能的原因,幫助他們把情緒穩定下來,像是把孩子帶離現場或抱緊孩子,待孩子情緒平穩後,再協助他們用詞彙句子、肢體動作,來表達原因及需求。
延伸閱讀
.兒童教養大地雷!過度干涉的直升機媽媽,只會讓孩子失去危機應變能力
.孩子的性格與人格來自父母教養風格!10個教養守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