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名人部落客> 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表示,為了讓營養師或病患家屬可以依據病患的個別吞嚥能力,調製安全且美味的食物,讓病患能早日經口進食,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依吞嚥與咀嚼能力訂出7種不同等級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以符合個體差異,促進吞嚥安全。

文章目錄

食物打成泥|營養師|照護迷思

  78歲吳女士在去年中風癒後假牙不合,因而有吞嚥障礙問題,進食過程長且容易咳嗽,3個月體重減輕了3公斤。女兒擔心母親營養不良,用心購買媽媽愛吃的排骨便當,更費心地把食物剪碎。但吳女士仍因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吳女士可吃糊狀或濕潤細軟的食物(IDDSI 4~5),液體稠度(IDDSI 2~4),病患的進食與健康情況才大獲改善。

  另48歲王先生3年前罹患鼻咽癌已經痊癒,但最近進食時發現只能喝流質,有些流質會嗆到,有些流質吞不下,且體重減輕。王先生擔心癌症復發,經檢查後發現是因為放射性治療後肌肉纖維化導致吞嚥困難。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王先生調整液體濃稠度為低中度稠(IDDSI 1~2)。

吞嚥困難飲食2大迷思

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指出,一般民眾或病患家屬對於吞嚥困難而進行飲食製備過程中,常出現2大迷思:

1.吞嚥困難把食物剁碎或打成泥就好?

  不是什麼食物都只要切成小塊就能易於吞嚥,其實需考慮食物的軟硬度、食物與液體分布均不均勻的離散性,以及泥餐的黏度、食物離水等問題。

2.使用液體增稠劑一定安全?

  液體太稀或太稠都可能有危險,若食物太稀太水恐會引發嗆咳或吸入性肺炎,太稠恐會卡在食道難以吞下;且當食物質地調整後,雖看似量有增加,卻常常忽略營養密度被減少的問題。

食物打成泥|營養師|照護迷思

吞嚥困難有7種飲食標準

  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表示,為了讓營養師或病患家屬可以依據病患的個別吞嚥能力,調製安全且美味的食物,讓病患能早日經口進食,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依吞嚥與咀嚼能力訂出7種不同等級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以符合個體差異,促進吞嚥安全。

固體食物分為 3~7級

  分別是流質3級、糊狀4級、細碎及濕軟5級、軟質及一口量6級、容易咀嚼7-EC級、食物原狀7級。

流質食物飲品分為 0~4 級

  分別為稀薄0級、極微稠1級、低度稠2級、中度稠3級、高度稠4級。

固體食物│流質│糊狀│細碎濕軟│軟質│一口量│容易咀嚼│食物原狀│

 

流質食物飲品│稀薄│極微稠│低度稠│中度稠│高度稠
(食物質地依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分成7級/台大醫院提供)

  臨床照顧者若想居家調製安全食物,讓有吞嚥障礙的長輩或病患進食,陳珮蓉建議,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自己適合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兒科問題|兒科醫師

 

 

延伸閱讀
三大原因破解寶寶口水流不停的秘密,4技巧訓練寶寶嘴巴不再「漏水」
寶寶吞嚥困難,父母照護準則
常見造成寶寶餵食困難之生理因素

 

👌本文由【優活健康網】授權 
 文/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更多文章請見 優活健康網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uho優活健康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