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丸醫師的媽媽經】當Omicron把魔手伸向兒童時,父母謹慎評估,小心防疫不鬆懈
(學理上知道與病毒共存是趨勢,但看到重症個案的新聞,還是會心痛、會害怕!)
Omicron疫情從五月開始延燒,一個又一個Omicron重症腦炎的個案,相信讓不少父母看得心慌慌!即使學理上知道與病毒共存是趨勢,也知道Omicron 在學童、青少年症狀較輕,但情感上仍不得正視百分比的數字是統計,有沒有得真的就是0和1的差別,說不緊張害怕是騙人的,但病毒等的就是我們自亂陣腳,冷靜面對謹慎評估,小心防疫不鬆懈,守護你、我和孩子們的健康。
父母先穩定情緒.用心觀察警訊表徵
在Omicron肆虐的當下,就算是身為兒科醫師的我,也不過是一介平凡媽媽,我其實也拿不準怎樣的共存速度才是對的,就算學理上知道與病毒共存是趨勢,但看到重症個案的新聞,還是會心痛、會害怕,也能同理有的家長對於朝令夕改的政策感到徬徨,但應該說「在面對未知的病毒,我們也只能且戰且走,隨時調整」,雖然黑數一定有,不遵照規定的也一定有,但真的只能盡力守護自家的城池了,謝謝和辛苦在一線的醫療人員們。
這波Omicron把魔手伸向兒童,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穩定自己的情緒、防疫措施確實,如果孩子真的染疫,照顧者更要保護自己,而且用心觀察警訊表徵,必要時送醫,但也儘量不要讓輕症塞爆急診,面對嚴峻的疫情考驗,不恐慌、不道聽塗說,遵照專家集合開會研討的指引,不獵巫,但也不鬆懈,天佑台灣。
推薦閱讀:國內首例青少年MIS-C個案,染疫康復後,突發燒合併全身紅疹、喉嚨痛等症狀
Omicron的全球流行病學
整體而言,以全球數據來看,Omicron的疾病嚴重度、住院率、入加護病房機率,相較於delta時期是較低的;只是比起國外疫情趨於尾聲,台灣的疫情還在浪尖上,新聞報導更著重症個案,讓家長們有種感覺,好像重症腦炎的機率很高,但其實染疫的孩童母群體數可能更多(有的無症狀或是沒做PCR等黑數),因此,實際上的重症機率並沒有想像中的高;但隨著感染人數越來越多,乘上就算較低的中重症機率,個案數量看起來仍就是令人擔憂。然而,面對千變萬化的敵人,我們只能謹慎面對。
Omicron的一般感染
兒童感染新冠Omicron的個案其實大部分都是輕症,以發燒、喉嚨痛、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鼻塞)、哮吼、腸胃道症狀(吐、拉肚子),但家長仍須注意重症前驅症狀,遵照疫情指揮中心建議,輕症居家照顧,以症狀治療為主,包括:退燒、止痛、預防脫水等。
新冠肺炎的就醫指引
若兒童出現以下就醫警訊必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
.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合併發冷/冒冷汗。
.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
.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
.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
若兒童出現以下緊急症狀,請撥119或由同住親友送醫:
.抽搐。
.意識不佳。
.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
.唇色發白或發紫。
.血氧飽和度低於94%(如家中有適合幼兒使用的血氧機)。
.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以上節錄自疫情指揮中心)
留意!Omicron的重症腦炎前驅症狀
腦炎的前驅症狀要特別留意:抽搐(局部或全身性、太頻繁、持續太久)、高燒>41℃、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嘔吐,且特別要留意退燒後的精神狀態。
(兒童感染新冠Omicron的個案其實大部分都是輕症,但家長仍須注意重症前驅症狀。)
疫苗打不打.尊重個人決定
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出入公眾場所,不論面對的是流感,還是Omicron,都是要謹守的大原則;至於接種疫苗,由於是要預防新的病毒,自然也會是新的技術,對於未知的害怕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敵人都殺到城下了,還不抄起傢伙打嗎?
當然,兒童疫苗的施打與否,最終一定是需要家長們和醫師的討論,也尊重每個人的決定。
隨機應變.等待黎明
說實話,在線上課程的時候,聽到那些重症腦炎的個案病例時,整個冷汗直流,在第一時間,幾乎所有武器都全上了還是擋不住,說不害怕是騙人的,即使國外的數字都說Omicron大部分是輕症,但我還是怕爆,所以,我也說不出「早得早安心」這種過度樂觀的話;但如果真的遇到了,我們也只能仔細謹慎觀察,症狀治療,臨機應變。
面對這個詭譎的病毒,不管它一變、二變、三變,謹慎防疫,戴口罩、勤洗手、少出入人多公眾場所,一直都是自保的大原則,不管是面對哪種流行病毒。可惜的是,在我們不解的異溫層,仍舊有些人以為自然感染就有無敵星星,而成為到處亂跑的黑數;或是為了非醫療理由要求住院的黑數。
疫情之下,大家的精神壓力都很大,但小不忍則亂大謀,敵人是病毒,不是醫師、護理師或是染疫的確診者。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但黑夜過後,黎明將至,謹慎防疫不放鬆,即使最終是與病毒共存,也希望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延伸閱讀
.成人確診後也要小心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5大症狀,好發年輕男性
.破解「無敵星星」迷思!確診後仍有可能重複感染,防疫不能鬆懈!
.Omicron變種BA.4和BA.5入侵,羅一鈞:傳染力更強,若造成社區流行,恐提高二次感染風險
四寶媽魚丸醫師
「魚丸醫師的媽媽經」是一個兒科醫師&四寶媽咪分享育兒經驗的小天地,望可以增能父母,也增能自己。Empower parents, empower myself.
#特別要留意退燒後的精神狀態
#敵人是病毒,不是醫師、護理師或是染疫的確診者
#面對千變萬化的敵人,我們只能謹慎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