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風險評估是預測,未必會發生,但了解發生機會予以預防措施,為早產兒做最佳準備
文章目錄
(有早產風險的孕媽咪,也可考慮接受早產風險評估。)
生產有徵兆,如果在未足月的狀況下,出現產兆,而寶寶也確實來報到的話,就稱為「早產」。
推薦閱讀:自然產出現哪個產兆就要到院待產呢?一樣的產程,不一樣的時間,一次掌握不慌張
注意生產徵兆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葉長青指出,「出現規則的下腹痛或腹部有下墜感、陰道出血或有水狀分泌物等症狀時,是生產的先兆,但真正具有臨床意義的是:腹痛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仍無法改善,出血或水狀分泌物的情況一直存在或大量,即必須就醫評估」。
葉長青醫師表示,懷孕進入中期後,不論是衛教或是媽媽手冊,都會提醒孕媽咪要注意上述狀況,以避免早產,「產檢時,孕媽咪也會主動詢問,出現這些症狀時該怎麼辦,表示多有抱持相當的警覺心,除非完全不上心」。
萬一出現這些狀況時,他建議,「孕媽咪回產檢醫院掛急診,二是就近在醫療院所就醫,先讓醫師評估狀況」。
早產高風險族群.做好預防措施
雖然大部分早產的發生原因不明,葉長青醫師指出,容易發生早產的對象可被預測為高危險族群,包括:
.有早產病史
.這胎懷多胞胎
.子癇前症(醫源性早產)
他補充,懷第一胎者雖未有病史可追溯,但能從個人狀況去了解,若曾接受子宮頸手術病史(子宮頸肌瘤或大顆的瘜肉切除、子宮頸癌前病變的圓錐狀切除、子宮頸內膜異位症切除等等),是子宮頸閉鎖不全的高風險族群,而這也是容易早產的高危險族群。
葉長青醫師表示,「高風險族群可透過檢查掌握狀況,了解發生風險機率,進而給予預防措施以達到降災的目的;沒病史的早產發生機率相對低,做不做檢查則見仁見智」。
(早產高風險族群可透過檢查掌握狀況,了解發生風險機率,進而給予預防措施以達到降災的目的。)
篩檢方式1.測量子宮頸長度
以超音波測量子宮頸長度是監測早產的方法之一,子宮頸長度大於2.5公分,未來的早產機率低;小於2.5公分,則增加早產的機會,但葉長青醫師強調,「短要注意,卻不一定會早產,還須視臨床症狀而定,畢竟醫療存在不確定性」。
他說明,以陰道超音波測量子宮頸長度較為準確,時間則依有無早產病史風險與症狀不同:
.沒有症狀的非高風險族群:18~24週以陰道超音波測量子宮頸長度,預測在34週前的早產機率,沒有任何病史的第一胎,可在此階段進行篩檢。
.具早產病史的高風險族群:13~16週先行評估,再於18~24週追蹤。若過短,以子宮頸環紮手術縫合。
.任何週數出現早產症狀:出現規則腹痛、不規則出血時,以此評估疾病狀況。若子宮頸已經打開,處置方式為住院安胎。
葉長青醫師補充,對於有症狀者,透過超音波與內診評估,若看到的狀況是:有出血且子宮頸長度變短,則早產風險高。若子宮頸未打開,下腹痛經休息後緩解,子宮頸長度OK,子宮頸也未打開,屬於假性宮縮,這樣的早產風險很低。
他表示,「子宮頸長度短,會不會早產並無法確定,臨床上,也曾看過長度僅0.5公分的孕媽咪,撐到38週又6天才生產。換言之,如果沒有病史,就只是天生短的話,在產程未發動的狀況下,實際生產機率較低;不過,產程一旦開始發動的話,進展就快了」。
對此,葉長青醫師以「擠牙膏」比喻產程,牙膏蓋就像子宮頸,擠壓管子則像子宮,「順利擠出牙膏,必須把蓋子打開,並有擠壓的動作;只有擠壓的動作,卻未將蓋子打開,是擠不出牙膏的,就像只有子宮收縮,但子宮頸並未打開,可視為假性宮縮。反之,子宮頸打開,但未有子宮收縮,暫時沒有生產的問題」。
他強調,「測量子宮頸長度只是評估工具,因此,檢測工具是否具有精準性很重要。檢測可能有偽陽性,而拉起假警報,但提早注意早產的問題也未必不好」。
葉長青醫師指出,發現子宮頸長度變短的時間點不同,有不一樣的意義,「36週發現未必會早產,不過,20週發現的話,就要擔心是否有早產的隱憂了」。但他強調,「測量子宮頸長度並不能抓出所有的早產」。
(以陰道超音波測量子宮頸長度較為準確,測量時間則依有無早產病史風險與症狀不同。)
子宮頸長度測量不是量一次就好
對於沒有症狀的非高風險族群,如有過短的跡象,可考慮給黃體素或進行子宮頸環紮縫合,但這需要追蹤。葉長青醫師指出,追蹤要了解:是否越變越短?變短的速度越來越快?但追蹤的頻率要怎麼訂,則見仁見智。他的做法是,「在18~24週測量子宮頸長度,對於不到2公分的狀況,隔兩週進行第二次測量」。
他補充,子宮頸長度本來就會越來越短,若有早產,則變短的速度會變快,所以需要追蹤,「突然在1個月內從2.5公分變成1.3公分,發生早產的機率不低」。
子宮頸縫合並非萬無一失
葉長青醫師表示,「針對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孕媽咪,一般建議在26週前進行縫合,只是縫了,有時還是會早產」,畢竟短是結構問題,支撐性不夠,即使給了物理性的支撐仍可能撐不住;再者,進行縫合手術必須麻醉,麻醉有風險,手術也可能有引發子宮收縮、破水的風險,術後若發生感染也容易導致提早破水,縫線也存在感染風險。
他指出,「縫或不縫各有利弊,還要看孕媽咪的狀況是否適合以手術縫合。透過內診評估羊水囊膨出的程度,是否能推回子宮頸內?壓力大的話,可能一推就破,反而容易就此破水。由於個別狀況(長度、開口速度)不同,必須事先評估預期可達到的效果,以避免弄巧成拙,如:縫太深,可能讓膀胱受傷」。
手術大約歷時10~15分鐘,不過,也可能因為難度高而延長手術時間。不可否認的是,縫合手術容易給人一種安全感,葉長青醫師說,「讓擔心的家人感到醫師有積極在做什麼」。只是從結果論來看,如果做了手術,卻依然早產時,可能出現「開刀未必是最佳處置」的聲音。
此外,也可補充可抗發炎反應的黃體素,具有穩定子宮的效果,藉以延長妊娠週數,「藥物有口服與陰道塞劑,以塞劑的效果較好。服藥的同時,必須定期追蹤」。
葉長青醫師指出,「子宮頸一旦打開,能安多久,得看老天」,無論以手術或藥物方式,「目標都希望能撐到至少27週、胎兒1,000公克以上,因為這時候生下來的寶寶,約有80%的存活率」。
至於子宮頸縫合後的拆線時間,要看是自然產或剖腹產,若是剖腹產,待安全生下寶寶後再拆線即可。如為自然產,解開時機是在妊娠34至37週,可考慮在門診中進行拆線,若在此之前,子宮開始收縮時就要解開環紮。
篩檢方式2.胎兒纖維黏連蛋白(fetal Fibronectin, fFN)檢測
胎兒纖維黏連蛋白(fetal Fibronectin, fFN)檢測是另一種預測是否早產的方式,因進入子宮收縮階段,胎膜會釋放一種名為「胎兒纖維黏連蛋白」的物質,這原本是幫助胎盤和羊膜緊緊附著於子宮壁,如果子宮頸口的胎兒纖維結合素數值升高,可能表示胎盤和羊膜正在鬆脫,透過檢測陰道及子宮頸的分泌物是否含有fFN,可對早產風險有所掌握。
葉長青醫師表示,若呈陰性,早產機率低;如呈陽性,則早產的風險隨之上升,他強調,「風險高,未必會發生」,尤其檢測難免可能出現偽陽性,「但大家都接受偽陽性」。
他補充,兩種篩檢方式可互為佐證,若子宮頸長度長,但fFN呈陰性,發生風險機率低;子宮頸長度短,且fFN呈陽性,發生風險機率高,需要積極防治早產;子宮頸長度短,fFN呈陰性,理論上,發生機率低,但隨醫師的認知不同就見仁見智了;子宮頸長度長,fFN呈陽性,早產風險是高是低?如前所述,「風險高,未必會發生」。
(既然無法避免早產,至少希望胎兒能在存活率高、併發症少的週數出生。37週是理想目標,其次是34週。)
預測後的預防.尋求讓胎兒在最安全的週數出生
葉長青醫師指出,「藉由檢查預測孕婦發生早產的風險高低,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尋求最大的機會,讓胎兒在最安全的週數出生」。由於孕婦的狀況各不相同,他強調,「不論是縫合子宮頸或補充黃體素,都需要與孕婦討論,找出最有利、可行,且自身能接受的方式」。
既然無法避免早產,至少希望胎兒能在存活率高、併發症少的週數出生,他表示,「37週是理想目標,再來是34週,如果是30週的話,胎兒體重約1,500公克,存活率有9成,併發症也少;若在23、24週發生的話,也希望能安到26、27週,胎兒體重約1,000公克」。
葉長青醫師說,「最辛苦的是發生在26週以前的早產,早產兒併發症和預後的變數較多,需要家人與醫療團隊更多的支持」。
他提醒,「週數較小的早產,最好能設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生產,讓寶寶能夠得到最專業的照顧;如果早產在醫療上幾乎不可避免,請孕媽咪不妨事先了解預定生產醫院照護未足月新生兒的能力,萬一發生真的早產時,可從妊娠週數與胎兒體重評估是否能在原訂醫院生產,或是要轉診到大醫院生產」。
葉長青醫師強調,「孕媽咪屬於高危險妊娠的族群、有早產狀況且週數小,建議直接到醫學中心生產,除非一時到不了醫學中心,可先就近看診,再以母體轉診的方式,送到醫學中心生產,讓早產兒能夠在一出生就得到最及時且最專業的照顧」。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延伸閱讀
.新生兒科醫師產房待命!第一時間給予專業緊急照護,提供安全保障
.當新生兒一出生有危急狀況必須轉診時.這段路需要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
.懷雙胞胎務必做到孕期按時產檢,生產慎選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