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三階段QA】回職場後,遇哺乳瓶頸別慌!泌乳顧問提供解方,讓哺乳之路更長久
文章目錄
(哺乳媽媽返回職場壓力大,仍建議持續將乳汁移出,同時可透過飲食、撫觸與中醫療法輔助。圖/shutterstock)
Q1:職場媽媽工作壓力大,母乳量越來越少,怎麼辦?
台灣泌乳協會LAT理事長暨國際泌乳顧問(IBCLC)黃薰儀表示,回到職場後,哺乳媽媽面臨哺乳與擠乳次數減少、工作忙碌、壓力過大等情況,可能導致母乳量越來越少,這時,可以嘗試藉由以下5種方法來幫助維持奶量:
1.親餵/擠乳頻率
利用下班後與休假日親餵,是維持哺乳階段所需各荷爾蒙濃度,以及保持泌乳細胞效能較佳的方式;不是親餵的哺乳媽媽則要注意維持乳汁移出頻率。
2.留意水分攝取
每日液體攝取的建議量為哺乳媽媽體重(公斤)乘以35~40c.c.為基數,包含白開水與其他飲品、湯品。
3.飲食輔助
飲品、湯品、草本茶與養生湯品等,可輔助哺乳媽媽提升奶量。至於中藥飲品方面,建議經由中醫婦科醫師診察後,針對個人開立處方。
4.撫觸
撫觸可增加血液中的Oxytocin(催產素),亦可提升奶陣機率,讓泌乳事半功倍、輔助抗壓能力,使舒壓調節變好、心情佳,維持泌乳量。
5.刮痧
請家人或自己於兩隻手臂上的三焦經經絡刮痧(至微紅程度即可),可提升乳汁分泌,對喉嚨、眼睛潤澤、身體的津液生成亦有幫助。
Q2:回到職場上,沒有時間擠乳,怎麼辦?
黃薰儀泌乳顧問指出,根據《勞動基準法》第52條規定,子女未滿一歲須女工親自哺乳者,於第35條規定之休息時間外,雇主應每日另給哺乳時間二次,每次以30分鐘為度,且哺乳時間視為工作時間。
另外,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8條規定,子女未滿二歲須受僱者親自哺(集)乳者,除規定之休息時間外,雇主應每日另給哺(集)乳時間60分鐘,提醒返回職場的哺乳媽媽,千萬別讓自身權益睡著了。
建議媽媽可於每日上班前,先進行擠乳或親餵一次;上班時間,依法規權益擠乳,若工作過於忙碌,無暇擠乳,當遇到乳房脹痛、出現不適感,可於如廁時,先擠出一些乳汁至疼痛舒緩即停,避免塞奶;下班時,視回家車程遠近,遠者,於在工作場域擠乳後,再返回家;近者,回家後順接擠乳一次;晚上繼續親餵或擠乳。
提醒媽媽,回職場初期,處於乳房調節、適應階段,為減輕漲奶時鋼圈壓迫而出現疼痛,應先避免穿著軟鋼圈、鋼圈胸罩,亦能避免累積後續泌乳問題。
Q3:罹患乳腺炎,如何治療與照護?
乳腺炎症狀包含乳房出現局部紅、腫、熱、痛與硬塊,有些媽媽會伴隨發燒或高燒(不一定出現)。其成因除了塞奶造成發炎,亦可能是接觸來源不乾淨,造成細菌逆行性感染,至於免疫力失衡耗弱從乳房表現者,則有肉芽腫性乳腺炎。
治療
當有乳腺炎相關症狀出現時,可選擇至哺乳門診或友善、親善哺乳的乳房外科就醫,醫師會開立哺乳媽媽可服用之抗生素與解熱鎮痛相關藥物治療,若服藥兩天後,未退燒或症狀加劇,請再度就醫,以利醫師針對病程變化,做最適當的調整。
中醫婦科診治方面,則有金銀花、蒲公英、柴胡、青皮、瓜簍實、路路通等中藥材,幫助患者改善,筋絡穴道方面:可按壓足三里、合谷穴、內關穴、行間穴、太衝穴等筋絡穴位,有助於乳房患部與自身促進清熱,具降氣、散結之功效(成人約莫一分鐘按壓20~30下)。
照護
飲食回顧是治本的關鍵之一,找出屬於自己的地雷食物,幫助降低處在循環迴圈的機率,並避免食用烤、炸、辣、酥油類、燥性發物、高自由基之飲食型態。於急性期,可進行患部冷敷(高麗菜冷敷:使用高麗菜葉進行冷敷,需細心清洗、將大梗除去,並以擀麵棍或玻璃奶瓶擀過,更為適宜敷用。),當效果不顯著時,使用薰衣草純露、永久花純露冷敷15~20分鐘可做輔助;病程期間,一定要維持乳汁移出(親餵或擠乳),切勿因為怕痛,而患側乳汁親餵或移出頻率銳減。
黃薰儀泌乳顧問提醒,當遇到乳腺炎時,請與專家一起找出不適宜的哺乳生活操作,加以修正並配合治療,才是治根之道。近年來,乳房兩邊有相通之說法頻傳,但此為謠傳。因解剖生理學上,兩個乳房乳葉構造各別獨立,無法著重擠不痛的那邊來取代喔!
(哺乳媽媽返回職場壓力大,仍建議持續將乳汁移出,同時可透過飲食、撫觸與中醫療法輔助。圖/shutterstock)
Q4:如何幫助寶寶習慣瓶餵?
媽媽即將返回職場,接下來無法再每一餐都親餵寶寶,這時,可於返回職場的前四週至兩週就開始進行以下3件事,幫助寶寶習慣瓶餵:
1.事先告知
寶寶還不會說話前,大多維持直覺式溝通,這是物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媽媽可以每天都和寶寶傳達愛的心意,並告訴寶寶自己的哺乳人生規劃與回歸職場的意義,接下來,哺乳型態將會有混餵或轉換為瓶餵的情形,切勿匆促告知或不告訴寶寶喔!
2.由家人執行瓶餵
事先向寶寶說明操作流程與內容,初期由後續照顧者或先生、家人等來執行瓶餵,媽媽依然照常親餵,避免寶寶出現困惑或仍想尋乳、執著度過高。若瓶餵時,寶寶容易分心,可至只有照顧者與寶寶的安靜空間,會更為順利一些。待寶寶較為熟悉後,媽媽就可以回歸親餵與瓶餵交替的照顧方式。
3.奶瓶奶嘴的選用
奶瓶奶嘴尺寸,參照寶寶月齡再選購小一號尺寸的產品,並採寶寶主導式餵食(坐姿餵奶),避免乳汁流速過快,或亦可選擇仿照親餵時寶寶習慣的姿勢與狀態。
黃薰儀泌乳顧問表示,若寶寶一直難以適應,還可嘗試其他方法,如:寶寶後續照顧者是奶奶或外婆時,可以商量哺乳輔助器乳旁加管的方式哺餵(需經由照顧者同意),如此就不需繼續強迫嬰兒轉瓶餵。接著,順接媽媽下班與放假時都進行親餵。另外,改使用杯餵、哺乳輔助器搭配手指餵食,也都是可行方法。
(建議職場媽媽返回職場前,預存10~14天日需奶量為佳。圖/shutterstock)
Q5:如何保存母乳?職場媽媽要預存多少奶量才夠?
黃薰儀泌乳顧問指出,一般來說,母乳冷藏可放置5~8天,冷凍可保存約3~6個月,使用-18℃營業用冷凍櫃保存則可放置約6~12個月。冷凍保存方面,1號或7號標誌母乳袋,較適合短期解凍使用;需較長保存,則建議以較為耐用的5號標誌P.P材質母乳袋來存放。
一般建議職場媽媽預存7天奶量或1萬c.c.母乳,但臨床上觀察後發現,哺乳媽媽發現奶量銳減時,可能已經過2~3天,再修正追奶需數天時間;存奶若僅有7天,著實會讓哺乳媽媽焦急,更無法舒心追奶;建議返回職場前,保存約10~14天日需量為佳,也可於產假期間每餐存下30c.c.母乳,約60~80天左右,即可達成,視媽媽自身奶量採適合做法。
Q6:和寶寶分隔兩地,如何哺餵母乳?
若寶寶住院期間,媽媽可於探視時間前往親餵,或是提供擠奶(凍奶)請護理師代為餵奶;若為送往托嬰中心或委由其他照顧者,每天可以送上符合當日用量的冷藏母乳;至於遠距托嬰,則製成凍奶交冷凍貨運車運送。
將母乳回溫必須是以媽媽體腔溫度為概念,溫度介於37℃至40℃之間,並非流傳已久的60℃,如此才能留住最多的活抗體與營養因子;且回溫時間縮短,能減少寶寶等待時間的哭泣,同時舒緩照顧者的緊張心情並節省電源,一舉數得。
Q7:寶寶不愛喝冷凍奶,怎麼辦?
黃薰儀泌乳顧問表示,由於泌乳細胞「時刻為寶寶客製乳汁」,提醒媽媽,儘量提供寶寶當天的母乳,生活上無法配合時,再預先冷藏、冷凍乳汁留用。
由於母乳中的「脂肪分解酶」於冷凍中繼續分解脂肪,而產生油耗味,容易導致寶寶排斥、拒絕喝奶,有研究指出於冰存前,將母乳加熱至奶液面微冒泡的程度,可破壞「脂肪分解酶」,放涼後再冰存,就能減少油耗味。不過,加熱母乳會破壞、耗損珍貴的抗體與營養素,權衡之下,仍建議不過度囤積冷凍奶,否則寶寶拒喝,也會失去最初「囤奶留用」的初衷。
泌乳顧問小叮嚀
若媽媽存放過多冷凍奶,該如何運用呢?建議可以於製作副食品時,做為水的取代物;若家中有其他可接受的家人願意喝,也可飲用,或是讓家中寵物適量喝、植物適量澆用,也能轉做母乳皂、家事皂。(至於母乳庫母奶,台灣方面目前由特殊排序寶寶優先無償領用;也鼓勵有志成為捐奶者的媽媽,向各母乳庫詢問相關程序。)
黃薰儀泌乳顧問提醒,過多的冷凍奶,如有牽涉販售層面,根據台灣FDA(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規定,未經化驗把關的母乳,如造成飲用的寶寶有可能致病風險(有損害之虞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當寶寶出現厭奶情形時,可以嘗試使用不同餐具來增加新鮮感,引起寶寶的興趣。圖/shutterstock)
Q8:如何幫寶寶度過厭奶期?
隨著月齡增加,寶寶口腔吸吮反射漸漸消失,加上視力發展越趨完整,對於口腔的控制程度越來越好、對外界專注度也提高,有些寶寶會於3~6個月大之間出現厭奶情形。
這時,不強迫寶寶進食,建議把握寶寶較為疲累時、睡前來哺餵或餵食,或者,採少量多餐的方式進行。另外,也可加入不同的餐具,如:湯匙、滴管、針筒,4~6個月寶寶可使用鴨嘴杯、吸管杯來引起寶寶的興趣,增加其喝奶意願。4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則可嘗試加入副食品,並調整副食品與喝奶餐數的比例。
中醫療法方面,可幫寶寶揉按手掌的板門穴、肚子上中脘穴、小腿的足三里,一分鐘內按100下,亦有幫助。
提醒哺乳媽媽,此一階段(兩個月以上寶寶)需留意寶寶每日排尿量,尿布總重扣除尿布淨重後,是否都有達到最低400 c.c.左右的標準,同時可參照寶寶生長曲線,若未達到標準,都可與兒科醫師、哺乳門診醫師討論。
Q9:哺乳媽媽出現追奶疲勞怎麼辦?
台灣常見半夜起床擠奶、追奶的哺乳生活型態,但此舉會造成媽媽過於疲憊。黃薰儀泌乳顧問表示,以中醫觀點來看,肝經的養生時間為凌晨1~3點,若本來就重視睡眠或好入眠的哺乳媽媽,建議睡前哺乳或擠乳後,就放心入睡,待白天清醒後,再集中哺乳或擠奶(頻率不低於8次,且每次超過15分鐘為宜),夜間若需要哺乳,也能採躺餵姿勢,或商量由家人餵食,分工照顧寶寶。
中醫學觀點,心主神明,哺乳媽媽身心疲勞時,可以請家人或自己,於心包經刮痧,也可至哺乳門診與醫師討論,探討哺乳操作行為檢視、修正,與身體泌乳激素濃度方面等因素,條件適用者,還可透過藥物Domperidone作為泌乳輔助。
而親密隊友幫忙哺乳媽媽於整個背部與雙腿,每日20分鐘撫觸(不塗抹油品,需要的是肌膚舒適摩擦力),也有助於奶陣靈敏與催產素提升,舒緩抗壓又增進情感,舒服的輕柔撫觸是家人支持哺乳、促成哺乳順遂可以經常做的事。
黃薰儀泌乳顧問提醒,哺乳媽媽別給自身過大壓力,媽媽都該照顧好自己,日後,才有能量好好照顧寶寶喔!
Q10:成熟乳營養下降,如何增加母乳營養?
陳怡錞營養師表示,許多媽媽會認為哺乳至後期,母乳中的營養會下降,但根據研究發現,僅有「鋅」的含量減少,其他營養成分並無明顯差異,建議媽媽仍可持續哺乳。不過,隨著寶寶的成長,其身體所需營養素種類也更加多元,需額外再補充不同種類的副食品。
營養師小叮嚀
若媽媽自身有部分營養素攝取不足,乳汁中該類營養素就會不足,因此,媽媽自身的營養補充更為重要。特別水溶性營養素(B群)會直接反應於乳汁中,媽媽此營養素不足,寶寶也無法攝取充足,像是吃全素的媽媽,母體與乳汁中缺乏B12,若採全母乳哺餵,寶寶就容易出現神經管發育問題。
除了維生素B群,台灣多數媽媽產後待於室內,鮮少曝曬太陽,容易缺乏維生素D,進而影響母乳寶寶攝取維生素D的量,對此,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新生兒每日需額外補充400國際單位(IU)維生素D,特別是全母乳哺餵的寶寶,若是採用配方奶與母乳混搭方式,配方奶攝取量每日未達1000c.c.的寶寶,也建議額外補充維生素D。
延伸閱讀
.【哺乳三階段QA】想順利哺乳,產前要做哪些準備?專家解答常見6大疑問,助產後哺乳成功
.【哺乳三階段QA】初乳怎麼擠?吃到退奶食物怎麼辦?產後黃金哺乳期該掌握的10個母乳哺餵事項
.哺乳也需要神助攻!哺乳媽媽必備4大幫手,讓妳更輕鬆、自在哺餵
台灣泌乳協會LAT 理事長黃薰儀
【現職】
台灣泌乳協會LAT 理事長
產後機構兼任督導
中醫護理師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美國自然醫學會 臨床泌乳顧問NMCCLC 培訓師
義姁(讀音:許)中醫泌乳顧問TMCLC 計畫主持人(義姁是遠古中醫界,最早皇宮中的女中醫)
ISI嬰兒直覺溝通師 Infant Soul Interpreter
IET整合能量療癒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