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兒童健康檢查 掌握發育與發展
大家都知道「預防重於治療」,特別是對剛出生的寶寶,更需要落實此一觀念!藉由相關的篩檢與定期的兒童健康檢查,掌握寶寶的生長與發展狀況,再加上完整的疫苗接種,為寶寶建立堅實的健康防護網。
寶寶出生後, 醫療院所會發給父母一本「兒童健康手冊」,這本手冊除了提供保健知識之外,更是提醒父母要按時帶寶寶接受健康檢查與預防接種。
她指出,為了利於觀察寶寶是否有生長與發展的問題,必須藉由定期的健康檢查,做為比較的基準點,才能確切掌握寶寶的狀況。若在能力應該出現的時間,卻遲遲未見寶寶展現該項能力,可及早發現問題並協助改善,讓寶寶跟上發展的進度。
邱婷芳醫師指出,「由於嬰幼兒的神經發展充滿了可塑性, 年紀愈小, 透過療育課程,得到的治療效果愈好。根據研究,3歲以前的治療效果遠遠勝過往後10年的療效」。
她提醒,請父母按照寶寶手冊上的健檢時程,帶寶寶到提供「健兒門診」的醫療院所接受健康檢查。
1.身體檢查:個人及家族病史查詢、身高、體重、聽力、眼睛、口腔檢查、生長發育評估等。
2.發展診察: 針對粗、細動作、語言溝通、語言認知、身邊處理及社會性發展、兒童聽語及自閉症篩檢。
3.衛教指導: 母乳哺育、營養、發展狀況、口腔保健、視力保健、事故傷害預防等。
邱婷芳醫師表示, 衛教指導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且依年齡給予不同的內容, 她舉例:滿1個月的健兒門診,要提醒父母預防嬰兒猝死;滿4個月的健兒門診,關注寶寶是否開始嘗試接觸副食品、營養是否均衡攝取;滿9個月的健兒門診則針對寶寶的口腔衛生提醒父母,當寶寶長出第一顆乳牙後,應該去牙科做第一次口腔檢查。
★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於哺餵母乳24小時後或是出生滿48小時施作,以21項篩檢找出寶寶是否罹患代謝類罕病,若能在新生兒時期診斷出,可及早治療或是防範後遺症,避免耽誤黃金治療期。
★新生兒聽力篩檢:為了讓聽損兒於6個月之前接受治療與復健,使日後的語言發展歷程能順利開展,於新生兒出生後3個月內時給予聽力篩檢。
★新生兒危急型先天心臟病篩檢:於臺北市特約醫療院所出生7日內的新生兒,可免費接受脈衝式血氧飽和度篩檢,及時發現並及早診斷評估及治療, 以有效改善危急型先天心臟病病嬰之預後及降低併發症或死亡。
1.就診前填寫發展史紀錄:寶寶的成長一直在進行,不同年齡階段有相對應的發展里程碑,父母平日應依照手冊的「兒童發展連續圖」、「家長紀錄事項及衛教紀錄表」,仔細觀察、評估該時期應有的發展情形,並記錄在手冊上,讓兒科醫師短時間內迅速了解狀況,評估寶寶的成長發育是否恰當。
2.記錄想詢問的問題:事先把想要問醫師的問題寫下來,避免臨時忘記,也能讓醫師先了解寶寶的問題,並針對該疑問做較詳細的檢查。
3.大便顏色:寶寶出生後2個月內要特別注意大便的顏色(參考兒童健康手冊「大便卡」),若顏色跟7、8、9號卡的顏色不太一樣,或家長本身無法確定時,建議用手機拍照,於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
4.多備一套衣服及奶粉:外出不忘為寶寶多備一份尿布及衣物,以防寶寶尿濕或看喉嚨時嘔吐弄髒衣服,若是哺餵配方奶,也請備上一份奶粉,避免延誤而影響寶寶的喝奶時間。
5.藥袋或藥單:若寶寶有正在服用藥物,記得將藥單或藥袋(上面有藥物名稱)提供醫師參考。
邱婷芳醫師建議父母,「寶寶的健康檢查最好固定由一位醫師執行,更能掌握寶寶的成長狀況」,請父母花時間選擇自身願意信任的醫師,一起守護寶寶的健康。
邱婷芳醫師表示,多胞胎若是足月生產,照顧上,與一般寶寶一樣,「但要注意個別差異,不能強求寶寶什麼都要差不多,尤其在發展上可能有快有慢,只要在正常範圍內都不用擔心」。
不過,多胞胎多為早產兒,針對早產兒的照顧,邱婷芳醫師有以下提醒:
1.評估早產兒的心智發展以「矯正年齡(從預產期當天開始算的年齡)」觀察,直到兩歲為止;接種疫苗則以實際年齡計算。
2.目前規定,足月兒會接種三劑B型肝炎疫苗,若母親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s抗原)陽性(不論e抗原是陽性或陰性)之新生兒,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一劑公費免疫球蛋白及一劑B肝疫苗,若為B肝帶原母親的早產兒,出生體重雖未滿2,000公克的寶寶,仍應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免疫球蛋白及一劑B肝疫苗,於其出生於體重滿2,000公克或出生滿1個月後,仍需再依時程接種三劑B型肝炎疫苗。
3.因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也是引起細支氣管炎及肺炎的重要原因,可說是早產兒頭號的威脅,目前健保給付出生週數未滿33週的早產兒,總共可施打6劑呼吸道細胞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另外,35週以下合併慢性肺部疾病,與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也是給付對象。
4.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在矯正年齡3~4個月或體重達5公斤時,需要做一次聽力檢查;矯正年齡6個月及1歲時,應安排視力檢查,並持續追蹤。
她補充,對於極低體重的早產兒,鼓勵媽媽以母乳哺育,並搭配母乳添加劑,以提供寶寶更多的熱量和營養,同時,補充鐵劑與維生素D。「早產兒須維持每隔3~4小時哺餵一次,持續4個月左右」。
1.接種疫苗:6個月以上寶寶,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及季節流感疫苗;照顧者則接種3劑COVID-19疫苗與季節流感疫苗,減少傳染給嬰幼兒機會。
2.減少暴露在病毒環境:減少到人群眾多及擁擠的環境;家人由外返家後,先做好洗手並換下衣物;家中環境保持通風及清潔。
3.照顧者及嬰幼兒本身免疫力:養成均衡飲食及運動的習慣、保持規律的作息與愉快的心情。
4.注意嬰幼兒身體狀況及即時篩檢:嬰幼兒如果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鼻塞、呼吸急促)或不明原因之腹瀉,有接觸史或旅遊史,可使用家用快篩篩檢或帶至醫療院所就醫。
如果家中嬰幼兒已確診,除部分有慢性病史的兒童外,輕症兒童待在熟悉的環境居家照護可獲得更好的休息。兒童在居家照護期間,請補充水分、避免激烈活動,並請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每日至少兩次密切觀察兒童症狀變化。
1.若您的孩子符合下列敘述,可繼續居家照護,並可與通訊診療醫師保持聯繫:
⬅ 正常飲食或食慾僅稍下降。
⬅ 正常飲水。
⬅ 一天至少排尿4~6次,尿液顏色淡黃,清澈且透明。
⬅ 退燒後,無明顯不適狀況且活動力正常。
⬅ 退燒後,無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2.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須聯繫遠距醫療或居家照護醫療團隊進行視訊診療,依醫囑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
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高於39℃ 合併發冷/冒冷汗。
⬅ 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
⬅ 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
⬅ 持續的嘔吐、頭痛或腹痛等。
⬅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是未小便。
3.若出現以下警示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或緊急時由家長或同住親友送醫:
⬅ 抽搐。
⬅ 嗜睡、意識改變、活動力不佳(如:對父母、照顧者或環境刺激的反應減少) 。
⬅ 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呼吸明顯費力)。
⬅ 唇色發白或發紫。
⬅ 血氧飽和度低於94%(如家中有適合寶寶使用的血氧機,可進行量測)。
⬅ 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最後提醒,照顧者和兒童都請儘量不要與其他家人接觸。
兒童健康檢查重要性
按時帶寶寶接受兒童健康檢查有多重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兒科主治醫師邱婷芳表示,「兒童健康檢查主要有兩大部分:生長與發展,生長是指身高、體重與頭圍的發育狀況,透過這些數字對照生長曲線的百分位,以評估寶寶的成長狀況好不好,是否需要提供營養建議;發展則是指生理與心智發展, 藉由評估寶寶的大小肌肉等肢體動作、神經、情緒、與父母的互動情況等心智發展狀況,是否有符合里程碑的發展進度,例如:六個月以前會翻身、七坐八爬等, 希望篩檢出有『發展遲緩』可能的寶寶」。她指出,為了利於觀察寶寶是否有生長與發展的問題,必須藉由定期的健康檢查,做為比較的基準點,才能確切掌握寶寶的狀況。若在能力應該出現的時間,卻遲遲未見寶寶展現該項能力,可及早發現問題並協助改善,讓寶寶跟上發展的進度。
邱婷芳醫師指出,「由於嬰幼兒的神經發展充滿了可塑性, 年紀愈小, 透過療育課程,得到的治療效果愈好。根據研究,3歲以前的治療效果遠遠勝過往後10年的療效」。
她提醒,請父母按照寶寶手冊上的健檢時程,帶寶寶到提供「健兒門診」的醫療院所接受健康檢查。
疫苗接種
邱婷芳醫師表示,在健康檢查的同時,接種疫苗也是不能忽略的重點!在5歲之前,需要接種的常規疫苗有:三劑B型肝炎疫苗、一劑卡介苗、四劑五合一疫苗、三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劑水痘疫苗、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兩劑A肝疫苗、兩劑日本腦炎疫苗,以及滿6個月後接種流感疫苗(初次接種兩劑,之後每年一劑)。5歲至入小學之前,尚有第二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MMR)、一劑四合一疫苗,她補充,「臺北市政府有針對自費的輪狀病毒疫苗提供補助,也建議家長可安排幼童於4~6歲可自費接種第二劑水痘疫苗」。7次健康檢查內容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規劃,未滿7歲的嬰幼兒享有7次免費健康檢查,其中,未滿1歲6個月可進行4次,檢查項目包括:1.身體檢查:個人及家族病史查詢、身高、體重、聽力、眼睛、口腔檢查、生長發育評估等。
2.發展診察: 針對粗、細動作、語言溝通、語言認知、身邊處理及社會性發展、兒童聽語及自閉症篩檢。
3.衛教指導: 母乳哺育、營養、發展狀況、口腔保健、視力保健、事故傷害預防等。
邱婷芳醫師表示, 衛教指導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且依年齡給予不同的內容, 她舉例:滿1個月的健兒門診,要提醒父母預防嬰兒猝死;滿4個月的健兒門診,關注寶寶是否開始嘗試接觸副食品、營養是否均衡攝取;滿9個月的健兒門診則針對寶寶的口腔衛生提醒父母,當寶寶長出第一顆乳牙後,應該去牙科做第一次口腔檢查。
新生兒相關健康篩檢
透過篩檢,可讓有問題的寶寶提早被發現,及早接受適當的處置,避免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關於當前的新生兒篩檢項目如下:★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於哺餵母乳24小時後或是出生滿48小時施作,以21項篩檢找出寶寶是否罹患代謝類罕病,若能在新生兒時期診斷出,可及早治療或是防範後遺症,避免耽誤黃金治療期。
★新生兒聽力篩檢:為了讓聽損兒於6個月之前接受治療與復健,使日後的語言發展歷程能順利開展,於新生兒出生後3個月內時給予聽力篩檢。
★新生兒危急型先天心臟病篩檢:於臺北市特約醫療院所出生7日內的新生兒,可免費接受脈衝式血氧飽和度篩檢,及時發現並及早診斷評估及治療, 以有效改善危急型先天心臟病病嬰之預後及降低併發症或死亡。
健檢前的準備
每次健兒門診時,請爸媽記得攜帶《兒童健康手冊》與健保卡,並做好以下準備事項:1.就診前填寫發展史紀錄:寶寶的成長一直在進行,不同年齡階段有相對應的發展里程碑,父母平日應依照手冊的「兒童發展連續圖」、「家長紀錄事項及衛教紀錄表」,仔細觀察、評估該時期應有的發展情形,並記錄在手冊上,讓兒科醫師短時間內迅速了解狀況,評估寶寶的成長發育是否恰當。
2.記錄想詢問的問題:事先把想要問醫師的問題寫下來,避免臨時忘記,也能讓醫師先了解寶寶的問題,並針對該疑問做較詳細的檢查。
3.大便顏色:寶寶出生後2個月內要特別注意大便的顏色(參考兒童健康手冊「大便卡」),若顏色跟7、8、9號卡的顏色不太一樣,或家長本身無法確定時,建議用手機拍照,於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
4.多備一套衣服及奶粉:外出不忘為寶寶多備一份尿布及衣物,以防寶寶尿濕或看喉嚨時嘔吐弄髒衣服,若是哺餵配方奶,也請備上一份奶粉,避免延誤而影響寶寶的喝奶時間。
5.藥袋或藥單:若寶寶有正在服用藥物,記得將藥單或藥袋(上面有藥物名稱)提供醫師參考。
邱婷芳醫師建議父母,「寶寶的健康檢查最好固定由一位醫師執行,更能掌握寶寶的成長狀況」,請父母花時間選擇自身願意信任的醫師,一起守護寶寶的健康。
早產兒與多胞胎照顧提醒
邱婷芳醫師表示,多胞胎若是足月生產,照顧上,與一般寶寶一樣,「但要注意個別差異,不能強求寶寶什麼都要差不多,尤其在發展上可能有快有慢,只要在正常範圍內都不用擔心」。
不過,多胞胎多為早產兒,針對早產兒的照顧,邱婷芳醫師有以下提醒:
1.評估早產兒的心智發展以「矯正年齡(從預產期當天開始算的年齡)」觀察,直到兩歲為止;接種疫苗則以實際年齡計算。
2.目前規定,足月兒會接種三劑B型肝炎疫苗,若母親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s抗原)陽性(不論e抗原是陽性或陰性)之新生兒,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一劑公費免疫球蛋白及一劑B肝疫苗,若為B肝帶原母親的早產兒,出生體重雖未滿2,000公克的寶寶,仍應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免疫球蛋白及一劑B肝疫苗,於其出生於體重滿2,000公克或出生滿1個月後,仍需再依時程接種三劑B型肝炎疫苗。
3.因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也是引起細支氣管炎及肺炎的重要原因,可說是早產兒頭號的威脅,目前健保給付出生週數未滿33週的早產兒,總共可施打6劑呼吸道細胞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另外,35週以下合併慢性肺部疾病,與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也是給付對象。
4.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在矯正年齡3~4個月或體重達5公斤時,需要做一次聽力檢查;矯正年齡6個月及1歲時,應安排視力檢查,並持續追蹤。
她補充,對於極低體重的早產兒,鼓勵媽媽以母乳哺育,並搭配母乳添加劑,以提供寶寶更多的熱量和營養,同時,補充鐵劑與維生素D。「早產兒須維持每隔3~4小時哺餵一次,持續4個月左右」。
因應COVID-19疫情.照顧嬰幼兒提醒
面對仍將持續的COVID-19疫情,邱婷芳醫師針對嬰幼兒照顧有以下提醒:1.接種疫苗:6個月以上寶寶,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及季節流感疫苗;照顧者則接種3劑COVID-19疫苗與季節流感疫苗,減少傳染給嬰幼兒機會。
2.減少暴露在病毒環境:減少到人群眾多及擁擠的環境;家人由外返家後,先做好洗手並換下衣物;家中環境保持通風及清潔。
3.照顧者及嬰幼兒本身免疫力:養成均衡飲食及運動的習慣、保持規律的作息與愉快的心情。
4.注意嬰幼兒身體狀況及即時篩檢:嬰幼兒如果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鼻塞、呼吸急促)或不明原因之腹瀉,有接觸史或旅遊史,可使用家用快篩篩檢或帶至醫療院所就醫。
如果家中嬰幼兒已確診,除部分有慢性病史的兒童外,輕症兒童待在熟悉的環境居家照護可獲得更好的休息。兒童在居家照護期間,請補充水分、避免激烈活動,並請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每日至少兩次密切觀察兒童症狀變化。
1.若您的孩子符合下列敘述,可繼續居家照護,並可與通訊診療醫師保持聯繫:
⬅ 正常飲食或食慾僅稍下降。
⬅ 正常飲水。
⬅ 一天至少排尿4~6次,尿液顏色淡黃,清澈且透明。
⬅ 退燒後,無明顯不適狀況且活動力正常。
⬅ 退燒後,無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2.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須聯繫遠距醫療或居家照護醫療團隊進行視訊診療,依醫囑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
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高於39℃ 合併發冷/冒冷汗。
⬅ 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
⬅ 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
⬅ 持續的嘔吐、頭痛或腹痛等。
⬅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是未小便。
3.若出現以下警示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或緊急時由家長或同住親友送醫:
⬅ 抽搐。
⬅ 嗜睡、意識改變、活動力不佳(如:對父母、照顧者或環境刺激的反應減少) 。
⬅ 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呼吸明顯費力)。
⬅ 唇色發白或發紫。
⬅ 血氧飽和度低於94%(如家中有適合寶寶使用的血氧機,可進行量測)。
⬅ 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最後提醒,照顧者和兒童都請儘量不要與其他家人接觸。
學齡前兒童口腔篩檢
預防兒童蛀牙,在牙齒塗氟是有效的方法!目前健保給付兒童塗氟間距為半年一次,從6個月大一直到滿6歲為止。提醒父母可善用此一服務以確保寶寶的乳牙健康。
另外,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社區篩檢服務」,涵蓋身體檢查、口腔篩檢與聽力篩檢等項目,凡學籍或戶籍設於臺北市之3~6歲幼童,皆可於幼兒園或由家長帶幼童前往社區篩檢場次接受專業醫療人員之健康篩檢。
關心小寶貝的安全
事故傷害防制
兒童居家安全環境檢視手冊
*如有更新,以網站最新公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