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很重要!接種疫苗提供嬰幼兒全面保護

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很重要!接種疫苗提供嬰幼兒全面保護

當前,許多父母關心嬰幼兒是否要接種新冠疫苗,然而,好發於嬰幼兒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也不能輕易被忽略!雖然發生率不高,不過,一旦感染,常常因來不及治療而造成遺憾,即使倖存,也可能會出現永久性的後遺症,對孩子而言,這樣的傷害更令人惋惜!

文章目錄

因體內的免疫系統的發育尚不完全,因此,感染病毒或細菌的機會高,羅源彰診所院長羅源彰表示,「未滿1歲的寶寶因感染疾病造成的死亡率高於兒童的其他年齡層,1歲後則下降」。舉凡感冒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水痘病毒等,都是嬰幼兒常見感染的病毒;至於細菌,則有A型鏈球菌與腦膜炎雙球菌。

他提醒,「正因為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完整,所以需要接種疫苗產生保護力」。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腦膜炎

 

疾病3特色與10%有關

羅源彰醫師指出,因感染腦膜炎雙球菌而造成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好發於晚冬至早春之間,透過接觸無症狀帶原(菌)者的鼻咽喉分泌物或飛沫傳染,潛伏期約2至10天,「這項疾病的特色與10%有關,一是正常人的無症狀帶菌率約10%,冬天更高;死亡率達10%,若未能即時確診、接受治療,24小時內死亡率更高達5成;約10%的患者會留下影響一生的後遺症,如:腦部損傷、聽力受損」。

他補充,萬一嬰幼兒不幸感染,因早期症狀多不具特異性,易與流行性感冒、肺炎等混淆,而難以即時確診。「由於細菌感染位置在腦膜附近,因此,當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4』大症狀時,父母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尤其嬰兒的囟門尚未閉合時,症狀更為不典型,羅源彰醫師解釋,「腦壓增高會造成囟門突出,但囟門還沒閉合的話,即難以看出此一症狀」。

羅源彰醫師表示,近期讓父母擔憂不已的新冠併發的兒童腦炎,與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引起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新冠併發的腦炎為病毒侵襲腦部,引發的腦部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則是細菌入侵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所引發的感染。

 

以疫苗發揮保護力.預防感染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會傷害神經,對於健康的影響極大,羅源彰醫師指出,預防重於治療,除了加強落實個人良好衛生習慣與咳嗽禮節、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擁擠空間之外。他建議,針對嬰幼兒與免疫力差的高風險族群,如:持續性補體缺損、脾臟功能缺損、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建議按時完成各項預防接種,以加強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保護力。

或許有人好奇:發生率不高,為何還需要特別打疫苗?羅源彰醫師說明,「以台灣的發生狀況來看,恐怕被低估了,因為現行腦膜炎確診以細菌培養方式為主,但有研究發現,採PCR檢驗在血液或是腦脊髓液檢體中偵測腦膜炎雙球菌核酸(DNA)的存在,相較細菌培養結果,確診個案會增加至少3倍」。

他指出,不論使用何種檢驗方式,都要時間等檢驗結果,在此之前,則依一般方式治療,請不要忘記此疾病病程進展快速,若未能即時確診、接受治療,24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成;若未及時治療,也可能導致10~20%的倖存者腦部受損,聽力下降或殘疾。「事先打疫苗預防,就不用與時間賽跑了」。

羅源彰醫師指出,經過COVID-19的洗禮,讓不少人明白「發生率是統計數字,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是百分之百」,凸顯了以疫苗預防疾病的價值。他強調,「一旦感染,常常無法即時確診而對症下藥,對才出生不久的寶寶而言,根本還沒長大,卻飽受影響一生的後遺症之苦,相信是父母難以承受之痛」。

 

台灣流行B型血清.接種四成分疫苗為主

羅源彰醫師指出,「大多數侵襲性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例由A、B、C、W、X、Y等6種血清型引起,台灣流行以B型為主,因此,建議接種預防B型的四成分疫苗4CMenB為主」。

依據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提出的接種建議,6個月以下寶寶可選擇接種兩劑或三劑的初始劑,並於12~15個月接種追加劑。他建議,「可搭配常規疫苗的接種時程,在滿2、4月時與其他疫苗一起打,也可避開,另外在3、5個月大時施打」。




羅源彰醫師

現任/羅源彰診所院長.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主任級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