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的人獲得了解脫,但留下來的人陷入深深的內疚!該如何陪伴「自殺者遺族?」
自殺,對死者而言是種解脫,但對身邊的「自殺者遺族」而言,會是另類的創傷。需要數年才能從內疚、哀傷中走出。吳淡如也是自殺者遺族,在親弟弟自殺後,花了足足8年才讓心中的傷口恢復。
吳淡如:
「每一個生命啊,都有別人體會不出來的歡喜和悲傷,我們又能說些什麼呢?很多事情沒有為什麼,旁人也不用急急探究任何原因。很多年前我也曾被嚇傻了,送走了我的親弟弟。一個建中、台大,一路順暢,超級受女生喜歡,當過MV男主角,清秀可愛永遠帶著微笑的男生,我的小弟。
我們真的沒有人知道,他的心裡有那麼沉重的悲傷,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一把隱形的刀插在他心口了,他微笑著也不讓我們知道。
身為一個過來人我想說的是,家屬很痛,不要有多餘的問號和推測傷害他們。曾經被嚇傻的年輕的我和大弟,當時除了要一肩扛起所有的處理,要安慰長者情緒,還被許多好奇者的質問或疑難,弄得自己都像兇手了。
這個傷口真正恢復的時候,七八年已經過去。那時,是否該「慶幸」我未成名,不需面對那麼多「熱情」的採訪記者?」
吳淡如更用自己的經驗勸告大家,請為自殺者的家屬留有安靜地悼念空間,別再用自己的好奇或揣測打擾生者,因為每一句話都有可能對他們造成壓力、讓他們更內疚。
(自殺者遺族的心理狀態也很需要被關心。圖/Shutterstock)
什麼是自殺者遺族?
自殺,我們該做的不只是預防、要有病識感,若憾事真的發生了,我們更該關心被留下的來生者「自殺者遺族」。根據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每一個人自殺死亡,至少會影響身邊6位親友,而這些自殺者遺族為獨自承擔嚴重的情緒困擾,對於要和親友們談論自殺,也常覺得難以啟齒,因此自殺者遺族容易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推薦閱讀:阿滴自問憂鬱症可以好起來嗎?「好起來」是回到跟生病前一樣健康,還是與憂鬱症共處?
自殺者遺族的心理狀態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更解釋自殺者遺族的心理狀態。撰文的黃種斌諮商心理師表示:「當重要的親友因自殺身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震驚跟不敢置信,想像不到為什麼對方會做出這種事。這是典型受到驚嚇後的反應。」且會在認知、情緒、社交上有不同的發酵反應。
.認知:反覆尋找答案
自殺者遺族會充滿內疚,覺得自己是不是錯過了黃金救援期、認為自己不夠關心他、沒在逝者生前觀察出異樣的言行舉止。他們會不斷地想像:「如果我當初....事情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
.情緒:自責與憤怒
伴隨著內疚、自責,就是「生氣」,覺得逝者不負責任,或是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夠重要,能成為對方支持下去的動力,可能也同時再生自己的氣,氣自己沒有及時發現、氣自己沒有好好跟他說話。這些憤怒、失望、自責,會在心中糾結成難解的鬱悶。
.社交:自殺污名的影響
在許多文化跟信仰中,「自殺」是不可饒恕的事情。例如:自殺者會永世不得超生、會墮入18層地獄......又或是光是提及逝者的死因,就會被迫迎接排山倒海的好奇、關心、咎責,在自己的傷口還沒恢復前,這些過於隱私的關心其實也會是另類的壓力,讓自殺者遺族更加封閉、更無法向外求助。
(情緒需要出口,不要害怕向外求助。圖/Shutterstock)
如果你是自殺者遺族...
如果你是自殺者遺族,請記得「這不是你的錯」。你可能會覺得內疚、有罪惡感、覺得自己必須為他的死負一部分責任,但最後還是要原諒自己,讓自己獲得解脫。
而且也可以積極的向專業人士、機構求助,像是: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02-2381-7995
.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推薦閱讀:土城13歲資優生墜樓亡,「不想上學」早上眼眶紅著向媽媽道別!自殺4警訊,注意開學症候群
如何陪伴自殺者遺族?
1.抱持聯繫
如果你身邊有自殺者遺族,和他保持正常聯繫就好。別因為不敢講、怕觸動他傷心事就疏遠,他只會覺得更孤獨。不管是無聲的陪伴、或是聊些日常生活的瑣事,就可以為自殺者遺族提供支持了。
2.避免追問「為什麼」
「為什麼」這句話在自殺者遺族的腦裡已經出現夠多次了,所以我們不需要再去追問細節跟原因,如果對方願意提,我們可以聽,但不是由自己主動追問。
3.分享逝者的回憶
如果對方願意聽,我們可以陪他一起緬懷逝者。自殺不是逝者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件,也不應該是唯一的標籤。更多時候,我們需要去記住他們當初是如何活著。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焦點議題】7%青少年曾嘗試自殺!心理師建議家長應正向不批判傾聽
.《我們的藍調時光》憂鬱症媽媽仍用盡全力愛孩子!但孩子這句話,讓所有媽媽都看哭了……
.竹內結子驚傳自殺身亡!兒子才八個月大,日媒推測與產後憂鬱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