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名人部落客> 暴走女外科「小劉醫師」:當醫生與當媽媽,從來就不是二選一!

暴走女外科「小劉醫師」:當醫生與當媽媽,從來就不是二選一!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在今年五月一開播就引起廣大迴響,劇情不僅探討著偏鄉醫療資源匱乏及健保體制缺失的現況,更吐露外科醫師及急診室醫護人員有家歸不得的辛酸史。這齣戲更是讓小說原著,也就是蔡淑臻飾演的「小劉醫師」本尊劉宗瑀醫師圈了無數粉絲,目前粉絲團已有18萬多人追蹤。而劇情詼諧中又帶有許多傷疤,讓醫療現況再度受到矚目。小劉醫師不斷持續關注醫護勞動人權、兒童安全福祉等社會議題,期盼能用自己的力量發聲。

小劉醫師│暴走女外科醫師(圖/小劉醫師提供_未來Family)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在今年五月一開播就引起廣大迴響,劇情不僅探討著偏鄉醫療資源匱乏及健保體制缺失的現況,更吐露外科醫師及急診室醫護人員有家歸不得的辛酸史。這齣戲更是讓小說原著,也就是蔡淑臻飾演的「小劉醫師」本尊劉宗瑀醫師圈了無數粉絲,目前粉絲團已有18萬多人追蹤。

  小劉醫師是現任阮綜合醫院的乳房外科醫師,平時工作壓力大,經常靠著寫作與畫畫來紓壓。《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並不是她的第一本作品,大家還記得曾有一本爆紅、針對兒童性教育的手作翻翻書-《寶寶從哪來》,內容就是由小劉醫師親筆所繪。當初3歲的大女兒問了當時還在孕肚裡的老二從哪來,小劉醫師想找性知識相關的童書來解釋給女兒聽,卻發現都是模糊帶過,就決定自己畫。翻翻書推出時正好搭上2016年的多元成家公投案,讓性教育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內容及資源也豐富許多,這讓小劉醫師感到非常欣慰。

  其實,小劉醫師早從2013年就開始寫作,除了抒發當外科醫生期間疲憊的心情,也揭露發生在醫療職場上的不公不義,原先只是在部落客及粉絲團創作,但她的好文筆及說故事的能力,不僅獲得許多粉絲的青睞,出版社也找上門,後來陸續出了幾本著作,包括《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偏鄉小醫院的血與骨、笑和淚》。這本是在2017年出版,今年(2022)翻拍成電視劇,劇情詼諧中又帶有許多傷疤,讓醫療現況再度受到矚目。小劉醫師不斷持續關注醫護勞動人權、兒童安全福祉等社會議題,期盼能用自己的力量發聲。

國小到高中一路唸資優班,重考上醫學系才真正知道自己要什麼

  小劉醫師從小念書就是個自動自發的孩子,成績表現優異,尤其對數理、生物科目很感興趣,吸收得快、理解得也快,就算題型換了一萬種都難不倒她。從國小到高中一路都是資優升學班。小劉醫師回想:「當時同樣是高中三類組的同學們,全都是要拚醫學系,就連小學資優班同學後來也很多人當醫生。」

  因為同儕的關係,才讓小劉醫師決定從醫嗎?「當時很多厲害的同學成績都是平均98、99分,而我則是90分要力拼100分的那群,對於考不考得上醫學系感到很徬徨,也沒什麼信心,果真第一次大學聯考沒有考上醫學系,連牙醫、獸醫都沾不上邊。」

  重考的那一年,小劉醫師坦承非常辛苦,內心相當煎熬,「當時我很不甘心,覺得為什麼別人可以一次就考上醫學系,而我沒有呢?而父母也不了解我要從90分拼到100分需要花費多大的努力才能達成,只關注成績表現,讓我幾度叛逆,跟他們鬧不愉快。這種種掙扎直到考上長庚醫學系才結束。」

  一直以來都只知道要力拚高分的小劉醫師,如願進了醫學系後,卻有一段適應不良的時期,「上了大學後不再只是埋首讀書,更多的是人際互動,像是要團隊合作進行實驗查證、參加醫學營等。到了進醫院實習,接觸到臨床科目,才開始覺得外科很有趣。

小劉醫師│暴走女外科醫師
(圖/小劉醫師提供_未來Family)

決定走外科,卻遭到所有人反對。「但我的人生只有一次」

  外科醫生不僅有滿滿的會議,還有門診、開刀、值班,甚至常常要睡醫院待命,因此相較於過去,越來越少有新血注入,女外科醫師更是稀有。「對一個女生來說,走外科很辛苦,當時所有人都反對,連外科學長、爸媽都極力反對,覺得女生就應該穿得漂漂亮亮、穿白袍在診間優雅看診就好,何必把自己搞得蓬頭垢面,三個月看不到太陽,每天值班到過勞?」

  小劉醫師坦言,「實習期間看到一個外科學姐,每天累得行屍走肉,走路都像用飄的,因而打退堂鼓,畢業後選擇兒科。」當了小兒科醫師一年後,小劉醫師仍然對外科醫師有所留戀,覺得人生只有一次,「我當時才20幾歲,如果不趁年輕跳出舒適圈,那我一輩子都跳不出去!因此力排眾議堅決走外科。

  為什麼對外科這麼執著?小劉醫師說:「這大概跟我人格養成很有關聯,比起開感冒藥、打點滴觀察兩個禮拜才有明顯變化,我更喜歡外科手術這種很有效率感、立即見效的感覺。就像罹患盲腸炎的病人開刀後,一輩子就不會有盲腸炎了,非常有成就感。

踏上外科醫師之路,差點因為過勞走不下去,靠「善」的循環撐過來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除了講述偏鄉醫療的困境以外,也帶出醫護人員嚴重過勞的情形。像是蔡淑臻飾演的小劉醫師因來回奔波於開刀房,竟累到在動手術時流產,最後更罹患 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只要一開刀就會聽到嬰兒哭聲;陽光醫院護理長凱莉因人手不足到接近預產期仍不能排休,最後還在推病床的過程中撞到肚子早產。讓人不禁好奇,是否為小劉醫師的真人真事?

  小劉醫師坦言,「部分劇情是為了加強戲劇性,不全然真實,但我的確曾經因為過勞而流產,對當時積極備孕的我大受打擊;而護理長凱莉的狀況則是真實發生在護理同事身上。」

  「台灣醫療環境的健保設計本身讓醫療人員很容易陷入過勞的情形,因為健保經濟又實惠,卻沒辦法好好開源節流,在體制內的人員只要壓縮自己的福利,犧牲掉的往往都是健康、自己的健康、家庭經營等,最後連薪水都大打折扣。」許多人對於醫生的認知都是薪水優渥,但如果大家有看過《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就會發現劇中的小劉醫師明明是總院相當厲害的外科醫師,卻口袋空空。「雖然醫生的平均薪資仍是不低,但現在的外科薪水比40、50年著實縮水了三分之二,若能用等價去換取正常上下班,能讓我回家跟家人一起吃頓晚餐,那也很滿足,但問題是現況並非如此。」因此小劉醫師希望大眾可以重視醫師過勞的情形。

  「外科工作有一個坎,那個坎會讓你決定離開或留下。」因為工時與薪水不成比例,又嚴重過勞,小劉醫師幾度想放棄,甚至還有去醫美「打工」。然而,多年前母親在小劉醫師剛生完第二胎、還在坐月子時確診血癌,才住院五天就離世,為了處理母親的後事,老二只能一直待在嬰兒室,拖了一個多月才報戶口,期間情緒相當不穩定,小劉醫師對於自己明明是醫生卻幫不了家人,感到非常失落。

先生當後盾,病人是動力

  不過還好這一路走來,老公蜜蜂先生一直都是小劉醫師強而有力的後盾,「他是我人生重大選擇中唯一的支持者。」除此之外,病人也是讓小劉醫師支撐下去的動力,「每次看著乳癌的病人用著全心信賴的眼神,就會想到媽媽當時確診血癌時也是受到很多醫療團隊的照顧,但乳癌的病程不會像血癌那樣猝死,而我能給予他們的幫助,就是讓生命出現轉折、脫離死亡的幽谷,盡量不讓家屬承受生離死別的悲傷。」小劉醫師接著說:「乳癌的病人剛確診時一開始會大受打擊,但持續回診追蹤了五年、十年後,我看著他們的人生一直在前進,那種感動讓我更確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我正在做很純粹『善』的事情。」

小劉醫師│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公視(小劉醫師在拍攝《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協助開刀技術指導/未來Family)

揭露外科醫師背後的辛酸史,為的是希望能喚起更多新血

  小劉醫師慶幸的是,「我跨過那個坎了。」不過現況是,外科醫師人力就是缺乏,才會造成過勞的情況,「若未來1、20年外科環境再不改善,人力大量流失的情況下,我很擔心孩子長大後找不到醫生幫他開刀。」

  這讓小劉醫師回想起2015年發生八仙氣爆時,動員了整個雙北所有醫療資源集中搶救,才勉強有這樣的治療成果,若是氣爆發生在其他城市,後果更是不堪設想。那次的事件也讓衛福部發現急重症外傷科及會大型災難急救的醫療人員短缺,「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卻在要用兵的時候發現沒人可用,也促使我起了寫書的念頭,希望社會大眾關注這個議題。」

  出了這麼多本外科醫師血淚史的小劉醫師,對於外科的工作仍是真心喜愛,小劉醫師笑說:「就算他虐你千百遍,你還是會待他如初戀」。她也希望同樣對外科心動的年輕新血們,不要像她當初因為看到那些辛酸血淚就裹足不前,滿腔熱血卻被潑了一桶冷水,就像《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最後主角們展現出身為醫護人員的驕傲,「其實能把興趣結合工作是很幸運的事情,一直保有熱忱才有動力繼續前進,而外科吸引人的高效率、高挑戰及成就感一直都存在,就算是理解了正反兩面的事實,也依然有個聲音告訴他們不要懼怕,給予年輕醫生選擇,而不是像我當時只有反對的聲浪。」

職業與家庭的拉扯,「不要把什麼事都攬身上」

  無論是什麼樣的產業,幾乎所有的職場媽媽都會遇到工作及家庭難以平衡的拉扯,更別說是忙碌的外科醫師,小劉醫師表示,「早期的外科老前輩們都是24小時拋家棄子在醫院待命、開刀,而犧牲家庭相處,錯過孩子成長、夫妻間的對話與情感難以建立。」

  由於工作忙碌,夫妻的角色分配是「男主內,女主外」,平時孩子接送、親師溝通等都是靠老公一個人負責,「最辛苦的就是孩子因為疫情停課那段時間,老公的壓力大爆表,我每天下班回家都要安撫他。」當然,孩子不會只有父母一方的責任,只要有時間、精神狀態好的情況下,小劉醫師也會多陪陪兩個女兒,像是說故事、旅遊、逛街等等,在《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開播後也一起收看,「女兒還笑說:『女主角很漂亮不像媽媽。』」

工作結束就換成在家模式,專心陪家人

  身為職場媽媽有什麼樣的體悟呢?小劉醫師認為,女性能擁有自己的職業、工作目標,是自己時間的分配者,是非常棒的事情。「在雜亂的狀況下能有一個專心工作的時段,是很神奇的事,會讓人放下雜念;而工作一結束就把工作模式關掉,回家專心陪小孩、老公,這種角色切換對我來說就是生活調劑,缺一不可。」

  她也提醒,「很多職業媽媽都把所有事情攬在身上,就像劇裡的護理長凱莉、小劉醫師在總院的狀態,好像什麼事情都非自己不可,但當負荷超出身體極限的時候,別人的指責就會顯得自己很委屈。」

  小劉醫師說,維繫家庭需要多人團體賽,一棒接著一棒,整個家庭前進的動力才會跑得更長久,媽媽們要懂得察覺自己,當妳想鬆一口氣時,勇敢的尋求支援,千萬不要對提出這種要求感到愧疚,機器都需要休息了,更何況是人?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成長過程傷痕累累》周慕姿:長大後才懂,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母親群像】計程車媽媽,城市裡的流動搖籃
【母親群像】李芃 向孩子推廣無字天書:「在多多書裡,媽媽也可以當一個聽故事的人。」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暴走女外科醫師「小劉醫師」:當醫生與當媽媽從來就不是二選一!維繫家庭需要多人團體賽,一棒接著一棒,才能跑得更長久
 更多文章請見 未來Family,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未來Family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