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烏醫師專欄】懷孕,不只是抱著馬桶吐!夫妻該共同了解的事
當你第一次驗到兩條線時,是什麼心情?是興奮得喜極而泣,滿心期待想向全世界宣佈,還是驚恐地立刻把驗孕棒丟掉?
我觀察到,台灣的產前準備常常聚焦於準媽媽的飲食和母嬰用品,這些固然重要,但要如何安心度過懷孕階段銜接產後育兒生活,更是孕媽咪與先生所需要全方位理解的孕產知識。
推薦閱讀:【烏烏醫師專欄】爸爸有陪產的權利!陪產者該做的2個準備
(懷孕,不只是抱著馬桶吐。圖/shutterstock)
初期不適.不是只有孕吐
首先,女性懷孕後,隨著孕期進度,身體會有許多變化,絕對不是像電視上演的,只有抱著馬桶吐一吐而已!
懷孕初期,黃體素快速上升,可能導致腹脹、喘、體力不支、需要長時間睡眠等「隱性症狀」;隨著肚子變大產生壓迫,也會讓下肢血流循環變差,腦部灌流不足導致暈眩,甚至昏倒。這些意想不到的症狀,都會讓準媽媽認為自己體力差,得臥床在家休息,甚至喪失自然生產的信心。
其實初期的體力衰退、呼吸不順、頭暈,都是黃體素上升後很常見的孕期不適,隨著週數變大,荷爾蒙濃度穩定,都會慢慢改善,並非是準媽媽身體差,應該要在能力範圍內盡可能維持活動量,促進血液循環。
此外,我們要了解,胎兒七個月時的體重,僅有出生時的一半,媽媽肚子小不是媽媽吃太少,而是反應正常的胎兒生長曲線,就算他人勸說媽媽要多吃牛肉、喝酪梨牛奶,準媽媽也不用勉強自己配合。
最後的兩個月,子宮跟著胎兒快速長大,偶有宮縮、腹部肌肉拉扯感,都非常正常,準媽媽不用過度焦慮。
伴侶也是重要角色
雖然孩子是由媽媽懷孕生產,伴侶看似無從幫忙,但伴侶對生產過程的理解就是媽媽最強的後盾,例如:分辨什麼是產兆,何時該收拾待產包去醫院,了解第一胎產程通常比較慢,待產十幾個小時都很正常,不需要催促緊張,即使選擇使用減痛分娩,仍可藉由按摩、輕撫、擁抱協助媽媽放鬆心情。
陣痛來臨時,伴侶用言語加油、幫忙喊拉梅茲呼吸的口令讓產婦照做,都是最好的非藥物減痛方式;如果必須採取剖腹產,伴侶也可預先了解傷口如何護理,怎麼使用束腹帶。
最後,我還是再次提醒,驗到兩條線不等於會有健康的寶寶足月出生,懷孕過程中有許多意外與變數,例如胚胎萎縮、胎兒心跳停止、自然流產、子宮外孕等等,而這些狀況是我們人為力量所不能改變,也無從掌控,若事情真的發生,只能靜靜陪著孕婦,無需責備任何人。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烏烏醫師專欄】疫情再起.我們還要生小孩嗎?
・【烏烏醫師專欄】胎教和你想的不一樣,聽古典樂、還是和寶寶說話?
・【烏烏醫師專欄】孕肚不明顯有問題嗎?婦產科醫師強調:「胎兒健康跟孕肚大小無關」
烏恩慈
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熱愛重訓跑步,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懷抱著無限夢想,努力前進著!
臉書/烏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