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名人部落客> 4個準備訣竅、3大常見痛點解析,輕鬆引領孩子進入繪本的世界

4個準備訣竅、3大常見痛點解析,輕鬆引領孩子進入繪本的世界

有6成以上的家長認為「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以孩子的年紀來觀察,3到6歲的孩子,因父母陪伴而閱讀的比率最高。許多專家亦表示,孩子六個月大時,是親子共讀最好的時機,而養成閱讀習慣,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但是,許多新手爸媽卻很煩惱,該怎麼引導孩子進入書的世界?本文邀請多位專家,一起給爸媽們最實用的建議。

文章目錄

親子共讀│父母陪伴

《未來Family》在今年所做的全台兒童閱讀與學習力大調查中顯示,有6成以上的家長認為「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以孩子的年紀來觀察,3到6歲的孩子,因父母陪伴而閱讀的比率最高。許多專家亦表示,孩子六個月大時,是親子共讀最好的時機,而養成閱讀習慣,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但是,許多新手爸媽卻很煩惱,該怎麼引導孩子進入書的世界?本文邀請多位專家,一起給爸媽們最實用的建議。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老師指出,人類的大腦雖然有語言中心,卻沒有閱讀中心,「但我們可以多刺激孩子大腦神經的突觸,因為記憶存在神經連結的地方,若神經連結越密,記憶就越好,因此,要讓孩子盡量去探索,他的經驗會促使神經的連結,最忌諱說『不要摸』、『不要碰』。」 

當突觸越多、神經迴路自動化以後,孩子的閱讀速度就會越來越快。而父母陪讀,就是為了讓孩子的閱讀大腦進入自動化,一開始孩子要慢慢認字,閱讀速度會很慢;等到小學三年級以後,開始自動化之後,閱讀速度會變快,甚至可以一目十行。 

國家教育研究院退休研究員吳敏而博士則表示,孩子會透過觀察及探索,反覆從自己製造的經驗中自主學習,3到6歲的孩子尤為明顯。而自主學習的循環也可以運用在閱讀中,透過親子共讀,家長多跟孩子聊天分享,陪伴孩子看書的同時就能培養思考、語言、溝通的能力。 

親子共讀│父母陪伴

親子共讀可以產生3C免疫力?3大好處告訴你 

1.創造美好的親子連結與回憶 

親職教育專家羅寶鴻、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何翩翩不約而同都認為,親子共讀是一個很棒的情感連結。透過繪本共讀,創造親子柔軟互動的氛圍,若爸媽能全心全意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不單單是孩子覺得被在乎,內心也會有龐大的歸屬感,爸媽同時也會有價值感與成就感。 

2.奠定讀寫基礎、累積詞彙量 

何翩翩園長認為,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就是累積資料庫,未來造句、寫短文的詞彙量都會很豐富。羅寶鴻進一步補充,親子共讀可以幫助語言發展,聽、說是孩子未來讀、寫的基礎,還能讓孩子養成用優雅的語言來表達。 

3.產生3C免疫力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年紀越大越容易沉溺3C,何翩翩園長指出,0到6歲是吸收心智期,如果從小吸收的氛圍與習慣是閱讀,自然會產生對3C的抵抗力,「我的孩子雖然也會使用3C,但用一下子後,又會自己去拿書來看,這就是親子共讀所培養的無形生活力。」 

擔心口條差、不知道怎麼講故事?親子共讀前你可以先做這4個準備 

很多新手爸媽從來沒念過故事書,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更擔心孩子不喜歡聽,以下分享4個準備訣竅給爸媽參考: 

1.挑選孩子有興趣或大人喜歡的繪本 

首先,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興趣、生活等,挑選出與孩子能有密切連結的繪本,例如:未滿一歲可以選擇布書、翻翻書;一歲以上可以選擇圖像多、文字少的生活繪本;兩歲以上則能結合興趣做選擇。 

若一開始對於選書感到茫然,何翩翩園長建議爸媽可以從自己最有感覺的書開始,讓自己先投入其中,一旦大人講得很投入,你會發現孩子眼睛跟著發光。 

2.創造最棒的專屬單人座:爸媽的懷裡 

何翩翩園長建議,寶寶開始能坐的比較穩時,就能把他抱著坐在懷裡進行親子共讀,在爸媽身上有一個專屬的單人座,環繞著他一起看一本書,那種肌膚的接觸與感動,孩子通常都很喜歡。 

3.講故事前多做幾次預演 

羅寶鴻以個人經驗建議,在講故事給孩子聽之前,父母可以先行看過,並做幾次演練,抓住這本書的精髓,「拿到書之後,第一次我會先快速瀏覽圖畫、文字,感受一下這本書,掌握故事主線。第二次再嘗試一面把每個字念出來,一面思考要用什麼樣的聲調、節奏、情感詮釋給孩子聽。」練習過後,就可以知道哪個段落要搭配哪種語調營造情境,或許可以有些停頓,讓故事更有戲劇張力;或是故事高潮處講的急促等等,一定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4.爸媽放輕鬆,謝謝自己的努力 

何翩翩園長指出,爸媽是孩子生命中第一個說故事給他聽的人,孩子絕對會無條件支持你、愛你,「閱讀不要帶太多的目的,單純帶著孩子享受,只要能做到這點,通常沒有小孩不愛看書。」因此提醒爸媽要放輕鬆,重點放在營造良好的親子互動即可。羅寶鴻也提醒,爸媽在經過讀繪本的練習之後,也別忘了謝謝自己的用心與努力。 

 

親子共讀最怕孩子坐不住!家長常見的三大痛點全解析 

現在越來多家庭重視親子共讀的時光,但常有各種狀況困擾著爸媽們,像是孩子坐不住、只愛看同一本書、數位版繪本好不好等等,專家將給予建議方針。 

痛點1:親子共讀過程中,孩子總是坐不住、不專心,表現得興趣缺缺怎麼辦? 

羅寶鴻指出,0至3歲的孩子非常注重秩序感,建議在固定的時間、地點進行親子共讀,例如:早餐後、午睡前、晚上睡覺前等,當他們建立秩序感後,時間到了自然會就定位。此外,有時候孩子當下專心做某件事,突然被打斷,他聽故事時也可能會心不在焉。 

何翩翩園長進一步補充,如果孩子坐不住,可能剛好挑的繪本不是他感興趣的,因此挑對繪本很重要;另外提醒,親子共讀時光別總是「小故事大道理」,有些家長讀完很習慣說:「所以啊,有沒有記得以後不能這樣做?」這種具有強烈目的性的意圖,孩子通常能敏銳察覺,下次就不願意共讀了。 

吳敏而博士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親子共讀不是「引導」,而是「陪伴」,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意見,而不是問「這故事在講什麼?」、「這個人叫什麼名字?他要做什麼事?」,應在幼兒感到好奇時,能透過閱讀來讓他滿足求知慾,譬如:他愛車就給他看車的書、愛玩積木就找積木相關的書,讓他知道書裡面有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而不是只有用來考試、回答問題的。 

痛點2:孩子總是愛看同一本書怎麼辦? 

2~3歲半的孩子會有重複行為,因此任何一本孩子感興趣的繪本,都會要父母念上千百遍,羅寶鴻及何翩翩園長皆認為這是很正常、很好的行為,念的次數越多,孩子也會更認識繪本上的字、閱讀順序、文字排列方式等,再加上0至6歲正值與言敏感期,不斷重複念的同時,孩子也在吸取詞彙的使用方式、讀音的聲調節奏及文法結構。 

痛點3:看3C、聽Podcast可以取代親子共讀嗎? 

2022兒童閱讀與學習力大調查中,有超過半數的家長同意孩子觀看數位影音平台,或聽有聲書或Podcast等,是否能取代親子共讀呢?何翩翩園長認為,0到6歲的孩子最好還是能與真人共讀,因為爸媽的語調及互動方式會根據當下的情境有不同的變化,這是預錄好的影音難以取代的價值。雖然不希望孩子過早接觸3C,但若父母真的太過疲累、想喘口氣時,也可以播放優質的podcast給孩子聽,作為親子共讀的輔助。 

羅寶鴻則是感性地說,「孩子三歲前最重要的語言教具就是父母,而親子共讀就是給孩子重要的生命禮物,過程中可能會辛苦一點,但收穫是很大的。畢竟孩子願意跟我們共讀的時間最多六年,通常上小學後就會自己讀,已經不太需要父母陪,」說到此處,何翩翩園長也有很深的體會:「兒子上小一後跟我說:『媽媽我要自己看,你唸好慢』,我們的親子共讀時光就這樣沒了,現在我仍然很想念那段時光。」 

 

羅寶鴻最後鼓勵家長,「孩子生下來就會深深愛著父母,可以藉由他們對我們的愛,讓他們愛上繪本。」而何翩翩園長也深信,父母所花費的時間、精力,讓閱讀、繪本成為跟孩子最美好的回憶,是最值得的投資,未來也會是讓自己最懷念的時光。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選對繪本讓親子共讀更順利!兒童繪本怎麼挑?分齡選書有妙招!
盤點全台10間繪本書店,讓家長與孩子一同享受親子共讀好時光!
一起來唸英文,簡易原文兒童繪本入門推薦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親子共讀有技巧》4個準備訣竅、3大常見痛點解析,輕鬆引領孩子進入繪本的世界
 更多文章請見 未來Family,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未來Family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