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孩子又後悔?避免用情緒管教孩子,3個步驟教你冷靜下來
兒福聯盟進行「2022年台灣民眾對體罰管教之經驗和態度」調查研究,研究發現,各有約6成的家長曾對孩子體罰、使用言語暴力。會體罰小孩的家長,所持的理由,不外乎是「體罰有效」、「體罰不是傷害」、「體罰是必要的」。
迷思1:認為體罰有效
16.4%的人認為打小孩是相對效果較好的管教方式。
迷思2:認為體罰無害
24.7%的民眾認為體罰不會造成傷害,若是加入家長保持冷靜和關愛的有條件體罰,認同體罰無害的比例就升高至38.4%。
迷思3:體罰有其必要
大部分民眾不認為體罰是必要的,但近半也不同意完全不使用。
研究中也檢視其他的體罰態度
26.9%的民眾不認為體罰是一種暴力
44.3%的民眾認為體罰孩子是家長權利
66.2%的民眾贊同透過法律保障兒童免受體罰
與過去相較,認同體罰的比例有下降的趨勢。
高達9成的家長體罰之後感到後悔
最後,調查中分別約有9成的家長,曾在對孩子體罰後感到後悔和虧欠、希望和孩子和解。幾乎所有希望和孩子和好的家長,都嘗試了修復關係。顯見家長並不樂意使用體罰,並隱隱感受到體罰對親子關係造成傷害。
針對體罰有效、無害和必要的迷思,近年研究都一致指出:體罰對兒童身心健康和親子關係都有負向的影響。且有其他正向、有效的管教方法可以替代,因此不是必要的。
體罰會損害親子關係,家長也大多不樂意體罰,卻可能礙於不知道其他有效的管教方法,而受限於使用體罰或言語暴力來管教孩子。
立法保護兒童免於體罰
兒童權利公約對兒童保護的要求是:採取一切適當方法,保護兒童不受「任何形式之身心暴力對待」。立法保障兒童免受體罰,就屬於一種適當保護的良好實踐。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預防任何對兒童暴力的策略之一,就是立法禁止家長、照顧者、老師對兒童對兒童的暴力行為。透過立法可明確表達體罰是錯的。
而目前,全世界已經立法在一切場域禁止對兒童體罰的國家,共有63個。但必須承認,家庭通常都是這些國家最後才達成法律保障的場域,是較難突破的關卡。
我國目前在以法律保障兒少免受體罰一事上並不周全,在以下場域還沒有明令禁止體罰;家庭、居家式托育服務、托嬰中心、安置機構、課後照顧班與補習班等,諸多和兒童密切相關的場域,都沒有禁止對兒童體罰的法規。
避免用情緒管教孩子3個步驟
衛福部為提醒爸爸媽媽避免用情緒管教孩子,整理出以下3個步驟,提供給所有照顧孩子的大人一起學習!
設定界限
明確與孩子溝通自身狀況,建立情緒界線,預防彼此的衝突發生
覺察情緒
爸爸媽媽應透過身體訊號覺察自己的情緒波動,當意識到自己當下無法立即理性管教孩子時,暫時避免與孩子單獨相處。
處理憤怒
孩子總是有管不聽、學不會的時候,這時不妨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請求家裡其他成員協助。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千萬不要打小孩!研究:體罰會對兒童大腦神經發育產生負面影響
.國際不打小孩日,今天一起收起棍子,修身養性吧!
.正向教養: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先做「1件事」有助於孩子更勇於承擔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