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種常見幼兒法定傳染病:病症與預防方式懶人包
文章目錄
孩子抵抗力較成人弱,而且可能尚未建立起正確與良好的衛生習慣,有較多機會接觸、感染和傳播各種病原體,而可能導致幼兒感染。
以下整理10種幼兒常見的法定傳染病,期待照顧者了解基本的感染管制與預防知識,一起守護孩子的健康。
水痘:小於1歲之嬰兒、孕婦為併發症高危險群
水痘好發於冬季及早春,傳染力極強,可經由皮膚接觸、空氣或飛沫、或水疱液和黏膜分泌物傳染,潛伏期約2至3週。
小於1歲之嬰兒、孕婦、成人及免疫缺陷者為水痘併發症高危險群,容易併發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腦炎等及死亡。
水痘症狀
感染初期會發燒、起紅疹,幾天後紅疹會凸起轉變成小水泡,約3~4天會會變乾結痂。
水痘預防方式
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也能降低孩童及成人因感染水痘引發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提醒家長應於幼兒出生滿12個月時攜往合約院所完成水痘疫苗接種。
如果出現水痘疑似症狀者請配戴口罩儘速就醫治療,隔離期間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做好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避免接觸未接種水痘疫苗的嬰幼兒、孕婦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險群。
麻疹:可能引發中耳炎、肺炎與腦炎
麻疹症狀
麻疹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是直接與病人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而感染,傳染力強,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一開始會出現發高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的狀況,並在發燒3~4天後,發現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再過1~2天後耳後出現典型的斑丘疹,再擴散全臉,漸漸覆蓋全身。
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
麻疹預防方式
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疫苗。
德國麻疹:孕婦感染可能有嚴重後果
德國麻疹經由飛沫,或是接觸病人的鼻咽分泌物而傳染。德國麻疹傳染力強,病人在出疹的前後7天內具有傳染力。
德國麻疹症狀
感染後,第一週不會出現症狀。第二週會在枕部、耳後摸到淋巴結。第二週末了會出現輕微發燒、全身倦怠、頭痛、輕度鼻炎、結膜炎等症狀,緊接著在臉部及頸部會出現紅斑丘疹,1~3天後疹子就會往下擴散,再漸次消退。疹子大約維持3天左右,所以在臨床上又稱「3日疹」。
感染者約有25~50%不會有明顯出疹情形,僅有類似感冒症狀,故常不自知,而有部分被感染的人,尤其是女性,會有關節痛或關節炎的情形。
德國麻疹預防方式
接種疫苗均可產生永久性的免疫,德國麻疹防治之目的,主要在預防孕婦在懷孕期間受到感染。孕婦於懷孕前期感染可能造成死產、自然流產,胎兒可能發生耳聾、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及心臟病等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
登革熱:台灣是好發地區
登革熱症狀
登革熱病毒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症狀可能不明顯,典型登革熱會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現象,甚至可能導致重症,造成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
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
登革熱預防方式
登革熱是一種「社區病」、「環境病」,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有登革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性。
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定期清除積水、夏季出外遊玩應多著長褲長袖,並適時使用防蚊產品。
腸病毒:大人也要好好洗手來保護孩子
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傳染途徑主要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感染)與呼吸道 (飛沫、咳嗽或打噴嚏),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
腸病毒症狀
潛伏期為2~10天,通常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腸病毒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常見發病症狀則為喉嚨痛、口腔咽峽部起小水泡、發燒、手足口病、頭痛、噁心、嘔吐、腹瀉。
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7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其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就醫。
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
腸病毒預防方式
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另外,也要注意讓室內空氣對流暢通,減少直接用手接觸口鼻等,並減少在流行期間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另外,關於幼兒之接觸物品及家裡環境,必須經常清洗與消毒。
病毒性腸胃炎:常見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
腸胃炎是指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有多種不同的病毒可導致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
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
輪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
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
沙門氏菌感染症:常發生於嬰兒和5歲以下小孩
經由吃進被汙染的食物或飲水等所致,亦為人畜共通傳染病,最常發生於嬰兒和5歲以下小孩。此病較易發生在7月~10月,氣候溫暖的季節,目前在世界許多國家的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
一般臨床症狀以急性腸胃炎表現,在感染後約6~48小時會有噁心、嘔吐及下痢等,伴隨發燒及腹部絞痛等症狀,通常發燒72小時內會好轉。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狀通常較嚴重,易因菌血症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
為了預防,請確實做好WHO食品安全五要訣:
1.保持食品清潔。
2.生食熟食要分開。
3.食物要完全煮熟(尤其是雞蛋與家禽肉類)。
4.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溫度。
5.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
流感:請每年接種1次疫苗
流感病毒可分為A、B、C、D四種型別,其中只有A型及B型可以引起季節性流行。以秋、冬季較容易發生流行,自11月開始病例逐漸上升,秋冬時節正值流感及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高峰期。
流感之重要性在於其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及併發症嚴重,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以及罹患氣喘、糖尿病、心血管、肺臟、肝臟、腎臟等慢性疾病,或BMI≧30者等高風險族族群。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
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施打流感疫苗,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等高危險群尤其應該接種疫苗。一般而言,流感疫苗的保護力約6個月後會逐漸下降,必須每年接種1次。完整接種後至少約需2星期的時間可產生保護力。
腮腺炎:全年均有病例,盛行於9歲以下
腮腺炎是經由飛沫及直接接觸感染病人之唾液傳染。
腮腺炎症狀
一開始感覺疲倦、食慾不振,接下來為腮腺疼痛、發燒、喉嚨痛,有時伴隨顎下腺的症狀。主要臨床特徵為發燒、頭痛、腮腺(耳下腺)腫大、一個或多個唾液腺腫大且壓痛。
腮腺炎預防方式
依據國內資料,全年均有通報病例,並且盛行於9歲以前,以4~9歲為最多。年滿12個月或滿5歲至入國小入前但尚未完成接種疫苗之兒童,儘快完成常規疫苗之接種。
平時應該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當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住口鼻。常洗手,保持手部清潔。生病時應戴上口罩,儘量在家休息。保持室內通風,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或擁擠公共場所。
百日咳:好發於6個月以下嬰幼兒
百日咳為百日咳桿菌侵犯呼吸道引起的急性細菌性疾病,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無論有無發病均有高度傳染力,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病患多半是5歲以下兒童,好發年齡主要在6個月以下嬰幼兒。
百日咳症狀
感染症狀為持續咳嗽超過2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嬰幼兒感染後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
得過百日咳後通常可以獲得較長期之免疫力,但無研究顯示可終生免疫。
百日咳預防方式
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
以上整理10種常見法定傳染病,好發於幼兒。
病毒細菌雖然到處都有,但是良好的衛生與清潔習慣,可以大大減低致病機率,大人除了教導孩子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自身更應該小心,大人抵抗力較強,因為不小心可能傳染給孩子,更應該落實衛生工作,保護好孩子。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冬季四大流行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腺病毒、新冠,常見症狀及預防方式一次看!
.2歲童高燒身上竟同時感染三種病毒!兒科醫震驚:打破傳統思考邏輯
.腸病毒兩年來首見2例重症幼童,年節將流行,家長加強防範,視同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