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叫人、問話不回答」親友聚會爸媽最怕小孩像「蛤蜊」!蔡穎卿教你4句話引導孩子大方說
每當親友聚會,孩子可能會接觸到許多親戚長輩,你是否擔心孩子表現不得體?教養專家bubu老師蔡穎卿及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陳富美,分享一些平常教孩子養成好禮貌的基本功,及見長輩的臨場談話原則。
現代父母愈來愈注重孩子的禮貌。蔡穎卿表示,當社會開始注意「禮貌」時,必然是許多人已經失去禮貌了。禮貌有其形式,但不是虛的,而是了解彼此的親疏遠近,在恰當的距離、適合的位置,帶著必要的愉快,誠心與人互動。
陳富美指出,學齡前的孩子易受先天氣質影響:所謂先天氣質,可分為「對人的趨近性」跟「情緒本質」等,前者是指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時,孩子的基本反應是接納或拒絕的,例如陌生的長輩拿零食給孩子時,有的孩子會吃、有的孩子就不願吃。這無關禮貌,而是孩子的先天特質。
情緒本質也有先天及後天因素,指的是孩子整體心情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對人是友善的或不友善的。陳富美說,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後天養成的,但研究顯示,從小嬰兒階段就有人愛笑、有人愛發脾氣。常有父母認為小孩亦是獨立個體、要予以尊重等,因此縱容孩子的不禮貌,蔡穎卿強調,這是種迷思,所有的獨立個體都需要在人際關係中生活,父母固然要尊重孩子,但孩子也要尊重父母與他人、顧慮對方的感受。
「現代父母無需誠惶誠恐,自己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更不必對孩子應該做到卻未能做到的事做過多的解讀,」蔡穎卿認為,父母應該要信念成熟、態度堅定的教導孩子,尤其是重要且正確的價值觀,禮貌教育正是其一。
日常4句話,培養孩子的禮貌
蔡穎卿認為,禮貌是有很多好處的,不但能讓人際關係和諧,父母所希望的體貼與愛,不透過禮貌也無法傳達,父母應該更自然的看待禮貌教育,從小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開始。要讓孩子懂禮貌,而且能適切表達,最根本的方法真的很「日常」,蔡穎卿建議天天帶領孩子說以下這四句話,因為禮貌教育是情境的習染,父母與孩子日日彼此問安最有效:
.早安。
.我要出門了,再見。
.我回來了。
.我要去睡了,晚安。
就這麼簡單。蔡穎卿說,真誠的對待對方、讓相處的時刻舒服,正是禮貌的意義;以上這四句話天天說,養成習慣,透過形式自我訓練,久而久之,形式便能與內涵合一,這四句話也能自然而然的延伸、運用,可繁可簡。到了節慶時刻、大家族相聚的場合,孩子就能愉悅應對。
不同年齡孩子的禮貌導引
陳富美說,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父母可採取不同的禮貌導引方式,並可在節慶時機會教育。
1.學齡前兒童
對學齡前兒童,父母可以先讓他熟悉陌生的親友,例如拿親友照片給孩子看、介紹一番;小班以上的孩子,可以引導繪製家庭樹,邊畫邊學習親屬關係。在家族聚會前,不妨先預告、練習,例如告訴孩子:「等一下我們會遇到大姑姑,她是爸爸的姊姊,你可以跟大姑姑說:_____節快樂喔!」
或是跟孩子討論若收到禮物、紅包,該怎麼回答。陳富美建議,多給孩子「選擇權」,例如問他:「如果收到禮物或紅包,你要說『謝謝』還是『某某節快樂』呢?」讓孩子有參與感。
2.國小的孩子
這階段父母可多鼓勵孩子主動社交,在人際關係中有良好經驗後,有助於產生正向循環。國小的孩子彷彿小大人,常需面臨尷尬話題,例如被問成績、被批評身材、被比較等,父母可視情況轉移話題,引導到孩子有興趣或有成就感的領域。
目前多數孩子都生活在小家庭中,對「家族」的認識不深刻,父母可以多說一些與其他家族成員間的故事,讓孩子對這些人「有感」,較容易有良性互動。
3.國中以上
此時孩子進入青春期,面臨課業壓力與身心變化,更需父母體貼包容。親戚聚會時,最常見的景象,就是大人聊天、孩子滑手機,此時父母不妨主動互動,例如說:「兒子,你上次介紹給我的App好好用喔,要不要SHOW給阿姨看,阿姨好像也很需要喔!」或者說:「你上次給我看的那段影片,真的超好笑,找出來給大家也笑一笑,好嗎?」讓孩子有熟悉的話題可以跟大家互動。
陳富美強調,趁著節慶時,多帶領孩子建立與親友的來往連結,也是最佳的情感教育。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孩子怕生不愛打招呼?專家提供六大方法、四個NG
.教出有禮貌的孩子永遠不嫌晚!4招養成孩子良好禮儀習慣
.怕生、哭鬧不上學...幼教師最常被父母問的3大教養問題,詳解都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