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宇夫妻正向教養1000天的真實生活!跳脫傳統與溺愛的教養,教出快樂、自律且自信的孩子
蒙特梭利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們對教育孩子的熱忱,更開始深入學習蒙特梭利教育,想要多了解孩子的發展,同時將觀念分享出去。
對孩子說「不要、不行」.為什麼無效?
我們一直認為,只要孩子開始聽懂我們說話,以及開始會說話時,親子之間就能開開心心地聊天、溝通。
好吧!我們錯了,孩子除了會瘋狂跟你說「不要」、「不行」之外,你越叫他們不要做的事情,他們越會去做,好像越講越故意一樣!但孩子明明能理解許多事情,為什麼還是要跟你唱反調?
事實並非如此,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析,人類大腦對「否定句」只會更加強化。當我們說出某個指令時,就已經在你的大腦中植入了這個想法。大腦會自動忽略「不」這個詞,且會更加專注在「不」後面的動詞或名詞。所以,不論對誰說「否定句」時,其實大腦都已經被灌輸了一個指令。只是,大人可以在接收此項指令後,去分析並控制自己的行為。
但孩子不是,他們的大腦正在發育。語言、邏輯、控制等能力都遠遠不及成人。當你說不要跑、不要跳、不要摸、不要拿時,而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其實是跑、跳、摸、拿。所以,孩子才會有越講越故意、講不聽的現象。
家長該如何做呢?其實,別講你不要的,而是講你想要的。像是,把「不要跑」說成「慢慢走」、把「不要跳」說成「站好」。也可以用更進階的說法,去解釋原因:「現在下雨,地板濕濕的,我們慢慢走,才不會跌倒。」、「那個不是我們的,我們用眼睛看就好。」
教養悄悄話
用肯定句說話。一來指令較清楚明確,孩子更能了解父母想表達的話語;二來可以讓孩子學習因果關係,以及如何遵守規定,達到有效率的親子溝通。
但同樣請記住,當孩子在做立即且危險的行為時,還是要適時的阻止。切勿因為想要溫和且堅定的教養方式,反而造成憾事發生。
搞砸的餐桌上.看見孩子「進步的亮點」
隨著童童年紀越來越大,秉持著蒙特梭利奶奶自己動手做的精神,她能參與的家事也越來越多了。自己動手做不只能培養孩子獨立、自律,更能增加智力發展。不過,讓一個三歲多甚至更小的孩子動手做,經常演變成災難現場。最後,導致父母「中風」。我們以童童自己做優格這件事來做案例分享。
一天晚餐後,童童與太太想要一起製作優格,而童童需要把牛奶倒進容器裡。第一次倒時,灑了半杯在桌上;再倒第二次,灑了三分之一杯出來;最後一次,則灑了五分之一杯。看見牛奶灑得到處都是,而且還灑了三次,你們當下會怎麼想呢?
「牛奶倒了三次都灑出來,不要倒了啦!你看你弄得亂七八糟。」父母是不是想馬上終結這場災難,乾脆自己清一清?不過,我們可以跟阿德勒爺爺借一個東西,叫做「看見孩子的亮點」。我們很仔細的觀察童童倒牛奶,灑出來的量一次比一次少。於是,在童童倒完牛奶時,我們跟她說:「我有看到牛奶一次比一次灑得更少了,你慢慢就可以學會不灑出來了。」
同個事情,不同表達方式,孩子也會對自己有不同的評價。如果我們這樣說:「倒三次都灑出來,是學不會嗎?」孩子心想:「嗯,我做不好,以後不要倒了。」不如這樣說:「一次比一次灑得更少,慢慢就學會不灑出來。」孩子則會覺得:「我控制得越來越好!我是可以做到的。」
教養悄悄話
下次若遇到同樣一件事,孩子會去思考,應該要勇於挑戰,還是自我放棄。
最後,快完成優格時,童童又不小心打翻了牛奶,灑得地板都是一整攤牛奶。我們再跟蒙特梭利奶奶借一個東西,叫做「自己善後」。讓童童擦拭打翻的牛奶、清洗抹布,也是自己動手做的一部分,不僅能增加智力發展,還能培養孩子獨立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打翻牛奶後,讓孩子自行清理,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圖/shutterstock)
孩子的到來.有了全新的體悟與日子
我們很感謝童童與啾啾的到來,才有機會翻轉過去的教養模式,同時也彌補傳統教養欠缺的情感教育,將我們與孩子的心更緊密的連結在一起。這本書的每一篇故事,都還原我們在家正向教養時,與兩個孩子真實發生的狀況。
希望能在你沒有方向、遇到困難、感到沮喪的時候,給予你力量與支持,也能協助你找到一個更好的教育方式,創造屬於你們親子間最溫暖的連結。
書名/正向教養1000天真實生活
作者/詹宇夫妻.童童.啾啾
出版社/小宇宙文化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