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以愛為名的體罰就可以?9成父母在罰完孩子後都會感到後悔!專家5心法,讓管教不再傷感情

以愛為名的體罰就可以?9成父母在罰完孩子後都會感到後悔!專家5心法,讓管教不再傷感情

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調查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家長至今仍會用體罰及濫罵來管教小孩,包括暴力威脅、曾經用貶損的言語、曾經在公共場所大聲斥責等。

「不打不成器」的時代已經過時,但大多數家庭家中都還藏有一支「愛的小手」,在孩子做出危險、或挑戰父母神經的事情時,拿出來威嚇,甚至打手心。但,以愛為名的體罰,真的可以嗎?

不得不用體罰、大罵管教孩子後,9成家長都會感到後悔 

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大哭大鬧的狀況,難免都會因情緒失控而打了孩子、對孩子破口大罵,在這之後,多少都會傷害到親子關係及彼此的信任、破壞家庭氣氛,父母想必會陷入懊悔中,想盡辦法彌補裂痕。

 體罰|教養

兒福聯盟針對全台共1025位民眾,進行「2022年台灣民眾對體罰管教之經驗和態度調查」,有高達九成的家長,曾在對孩子體罰或嚴厲斥責後,感到後悔和虧欠,且47.0%家長總是或經常感到後悔和虧欠;也約有91.9%的家長,曾在對孩子體罰或嚴厲斥責後,想和孩子和解,總是或經常想進行和解的家長更高達69.9%。 

  從未如此 偶爾如此 經常如此 總是如此

感到後悔和虧欠

9.1% 44.0% 23.4% 23.6%
想和孩子進行和解 8.1% 22.0% 29.7%

40.6%

而剩下8.1%不想和孩子和解的父母,表示其原因或困難依序為:因為孩子有錯(55.6%)、因為是正當行使家長管教的權利(33.3%)、會影響日後的管教效果(25.0%)、沒有對孩子造成傷害(25.0%)和面子問題(2.8%)。 

其實在孩子心中,最愛的還是父母,想要修補親子關係並不難,若想和解,兒福聯盟黃韻璇處長建議可以採取以下6種實際行動,大多都是孩子最能接受的。 

1.主動開啟親子對話:父母可以先試著主動打破僵局,互相了解雙方的想法與立場。 

2.擁抱孩子:擁抱絕對是最棒、且最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愛他的肢體語言。 

3.主動道歉:雖然這需要一點勇氣,但父母願意主動承認自己做錯的地方,是和解很重要的一環,也讓孩子理解,「如果我犯錯了,我要勇敢地跟父母說對不起,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4.煮好吃的東西給孩子:人家常說:「胃暖了,心就暖了」,若不曉得怎麼用言語表達,那就給孩子上一道飽含心意的料理吧! 

5.放寬權利做為彌補、送小禮物:雖然這也是和解的方法,但不建議太常使用,以免讓管教失焦。 

6.寫卡片或用紙條對話:如果一時無法放下大人的身段,以卡片或小紙條來開啟對話,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體罰是教養孩子的必要手段?原來還存有這些迷思 

兒福這份調查發現,雖然家長經常體罰小孩的比例看似不高,但進一步詢問其對體罰的想法,仍有不少人認為適度體罰是必要的。甚至有少部分家長認為不靠體罰管教的話,「孩子會被寵壞」的迷思。 

對許多6、7年級生家長而言,「我就是被打被罵長大的」似乎共同記憶,因此有24.7%的人認為從小都是被體罰長大,且長大後並無明顯的不良後果,因此不認為體罰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甚至有38.4%的人認為,如果保持冷靜且表達出關愛,體罰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孩子吵鬧別急著發脾氣!善用「愛與邏輯」教養法,3技巧教出孩子的責任與紀律
正向教養: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先做「1件事」有助於孩子更勇於承擔錯誤!
【蘇文清專欄】倡導正向教養之前,教導者應該要先學習「正確」教養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以愛為名的體罰就可以?九成父母在罰完孩子後都會感到後悔!專家5心法,讓管教不再傷感情
 更多文章請見 未來Family,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