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Google有愛!懷念導演陳俊志,而他心心念念的玫瑰少年們,你們好嗎?性別教育落實了嗎?

Google有愛!懷念導演陳俊志,而他心心念念的玫瑰少年們,你們好嗎?性別教育落實了嗎?

Google Doodle今天以一幅紀念插畫,紀念已故導演陳俊志,許多人回憶起在2018年因心因性休克過世的他,依舊是滿滿的感動,他曾經為「玫瑰少年」葉永鋕的事件撰寫報導文學,引發社會大眾對霸凌事件及《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關注。我們懷念琪姐,也絕對不要忘了他心心念念的事──破除性別的刻板印象。

今天(3/1)點進Google首頁,Google Doodle是一幅紀念已故導演陳俊志的插畫,人稱「琪姐」的他,在畫中別著彩色花朵,手持攝影機,許多人回憶起在2018年因心因性休克過世的他,依舊是滿滿的感動。

陳俊志│葉永誌│霸凌│性別歧視│玫瑰少年

陳俊志│葉永誌│霸凌│性別歧視│玫瑰少年

陳俊志,台灣重要的導演與作家

陳俊志是台灣LGBTQ+歷史的重要紀錄者,作品關注弱勢議題,他拍攝了台灣第一對同志的公開婚禮,這部《不只是喜宴》獲舊金山國際同志影展等15個影展邀約參展。他在1998年推出《美麗少年》、2003年拍攝《幸福備忘錄》、2005年發表《無偶之家,往事之城》,完成了「同志三部曲」。

2000年,陳俊志看到了「玫瑰少年」葉永鋕倒在廁所血泊的新聞,便長期追蹤此事,2008年,他以此為本撰寫報導文學〈人間.失格〉,引發社會大眾對霸凌事件及《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關注。陳俊志是這麼寫的:

從一年級開始,葉永鋕因為聲音尖細,愛比蘭花指,喜歡打毛線、烹飪,常和女同學在一起,就被一些同學強行脫褲以「驗明正身」。葉永鋕害怕上廁所再被欺負,不是趁上課時去,就是偷偷用教職員廁所,或要同學陪他去。

葉永鋕國二一整年沒睡過午覺,每天中午被汽修班的中輟生強迫代寫國文作業。葉永鋕留紙條給媽媽,說有人在放學途中要打他,要媽媽保護他。有同學說,葉永鋕因為怕被打,要他陪他繞遠路回家……

玫瑰少年們,你們好了?

很難想像陳俊志是怎麼寫出這樣的文字,因為他也曾經是「玫瑰少年」,曾經孤單對抗許多人的歧視,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玫瑰少年們,你們過得比較好了嗎?

兒童福利聯盟〈2022台灣兒少微歧視現象與校園霸凌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有將近87.6%的兒少曾遇過被班上的同學嘲笑或是排擠等微歧視的狀況,有34.9%的兒少可能會拒學,甚至有26.9%兒少可能「會想傷害自己」。校園中的歧視與霸凌狀況未改善,問題出在哪?

陳俊志│葉永誌│霸凌│性別歧視│玫瑰少年 

霸凌與歧視依舊,4項缺失

1.家庭教育對「性」議題避而不談

許多家長仍認為與孩子談論性教育、同性戀、跨性別等,反而會讓孩子躍躍欲試,因此閉口不談。事實上,家長的這種逃避心態,反而才會讓孩子更加好奇。

2.家庭教育存有「性別刻板印象」

父母的婚姻相處、家事分工、角色的性別特質,都會影響孩子對性別的印象,尤其是當家長用什麼樣的價值觀要求孩子表現性別特質,孩子在未接收到其他觀點前,很可能會複製家長的價值觀,要求相同性別的孩子也要有這些性別特質。

3.家長不被孩子信賴、未搭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有五成孩子不願告訴家長在學校被霸凌,原因在於孩子害怕父母擔心、認為講了也沒用、怕父母把事情鬧大……若家長與孩子間建立起良性溝通的橋樑,則可以避免孩子獨自隱忍傷痛,也能在孩子遇到煩惱時從旁協助。

4.檢討被害人心態

書籍《一個沒有霸凌的教室》中提到,有一段影片的主角是一名克服霸凌的青年,而影片提到:「以前過胖的孩子只要認真減重,瘦下來之後就不會再被霸凌了。被霸凌的孩子也需要努力。被霸凌的孩子,不要認輸,請加油!」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激勵人心的一段敘述,但其中卻存在著檢討被害人心態的思維。敘述指出被害人的缺點是「過胖」,他必須矯正這些缺點。然而,只要有原因,人就可以傷害其他人嗎?答案當然是「不行」!

但當社會大眾意識到被害人有不符合普遍價值觀的表現,很容易就陷入以價值觀「公審」被害人的情形。而校園中的性霸凌,旁觀者的孩子們也會學習大人的這套公審價值觀,認為被霸凌人本身就有問題的,所以他才會被霸凌。

陳俊志│葉永誌│霸凌│性別歧視│玫瑰少年

家庭是孩子最初展開學習的環境,也是孩子學習教養、性別教育的最佳起點。家長除了要做到性別平等,也要引導孩子如何以尊重的態度看待同學的個體差異,讓孩子知道如何與不喜歡的人、發生衝突的人友善相處,同時也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如何求援。

除了教育孩子,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改變社會規範中不合理的價值觀。我們懷念琪姐,也絕對不要忘了他心心念念的事──破除性別的刻板印象。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徐若瑄不公開孩子的正面照片,你呢?你是Sharenting嗎?專家建議6種照片,公開前請審慎思考
你確定你很瞭解孩子嗎?調查顯示,7成孩子遇到困難不會先找父母談,17%的孩子不跟任何人談心
宥勝對ChatGPT的擔憂,孩子該有什麼能力?當孩子已經開始用ChatGPT寫作業,家長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