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果教育專欄】正確認識溝通輔具,幫助孩子勇敢開口表達
(孩子口語表達效率不佳時,溝通輔具可以協助孩子將訊息正確傳達。圖/shutterstock)
這篇文章將帶大家認識所謂的「溝通輔具」,以及認識它的功能、種類與適用溝通輔具的群體,並且解答關於溝通輔具的迷思。幫助大家能更進一步了解其價值。
溝通輔助系統是什麼?
當說話者無法使用口語表達,或是利用口語表達的方式效率不佳時,溝通輔助系統便是以輔助或替代的方式,協助在溝通時傳遞訊息能正確及效率的媒介。
溝通輔助系統的原文為Augmentative &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簡稱AAC,主要有兩個功能:
1.擴大性(Augmentative):使用口語時,搭配溝通輔助系統,幫助對話者更容易理解談話的內容。
2.替代性(Alternative):無法使用口語溝通者,可以利用溝通輔助系統,「取代口語」來跟他人進行溝通。
溝通輔助系統有哪些?
其實不一定要有外部裝置或物品,才能被稱作「溝通輔助系統」。在日常談話中,表達的語氣、表情、手勢、動作,甚至是紙跟筆的使用,都能視為溝通輔助系統中的一環。大致上來說,輔具依據設備的類型,主要分為兩種:
1.低科技輔具:不具語音輸出的功能。例如:溝通圖卡。
2.高科技輔具:具備語音輸出的功能。例如:語音溝通鍵、溝通筆、平板電腦上的語音溝通軟體。
(生活中所用的紙跟筆都可視為溝通輔具的一環。圖/shutterstock)
哪些人需要使用溝通輔具?
會需要使用到溝通輔具系統的族群,通常包含以下四種類別:
1.發展性障礙,意指先天就有的疾患。例如:智能障礙、腦性麻痺、自閉症等等。
2.後天性障礙,指的是後天才發生的各種病症或狀況。例如:中風、腦傷、帕金森氏症等等。
3.暫時無法利用聲音說話,例如:因手術而裝設氣切者、喉部開刀者。
4.語言不通,例如:外國人到其他國家時,需要透過翻譯軟體才能交談。
溝通輔具的使用迷思
大多數人聽到溝通輔具時,可能容易下意識地認為,這套系統通常只適用於不會開口說話、表達的群體。
不過,對溝通輔具有了初步的概念後,就會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看到一般大眾對於溝通輔具的誤解!
1.孩子用了溝通輔具,會不會就不願意說話了?
不是的。溝通表達的方式非常多元,除卻開口說話,透過書信傳達、比手畫腳,都是屬於溝通的一部分。讓孩子使用輔具的目的,是希望能提供多元化的管道,讓他們領略到溝通的樂趣。
根據研究指出,輔具非但不會造成孩子不開口說話,反而能讓孩子在表達的過程中,主動思考如何增加溝通的效率。同時,有效溝通的經驗,也能使他們因獲得成就感,而提高溝通的動機。
2.不會說話的人,才需要用溝通輔具?
能開口說話的人,若在使用口語表達的效率不佳時,也需要溝通輔具的協助。如同前面提及的內容,出國遊玩利用手機翻譯APP,與當地人對話,這個動作也是輔具的一環。
溝通輔具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孩子,透過不同的方式表達想法跟意圖。若要求孩子只能利用口語表達,可能會因為碰到多次無效的溝通而受挫,影響自信,往後遇到需要使用口語的情境時,會下意識地產生排斥感,降低溝通意願。
3.溝通輔具的介入,是語言治療的最後一步嗎?
許多人會誤以為,孩子上完語言治療課、試過各種方法後,還是不會說話,才會考慮使用溝通輔具。但治療師建議使用的目的,是希望能促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互動時更有效率,透過多種管道的嘗試,與他人建立連結,並非要孩子完全放棄口語。
4.認知不好或手指無法控制,就不能使用溝通輔具?
其實並不一定。溝通輔具有許多種類,評估者會依據治療的目標,觀察個案的坐姿擺位、動作操控、認知或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再加上讀寫技能與感官知覺,進行整體綜合評量後,選定合適的輔具。
即使是四肢完全不能動作的人,也能利用其他方法傳遞訊息。例如:知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因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導致手腳不聽使喚,卻能以抽動臉頰肌肉、追蹤眼球位置的方式,來控制游標選擇特定的字元,組合成字串與他人溝通。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