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有過動傾向嗎?職能治療師提 7 生活原則助孩子更穩定
文章目錄
如果孩子擁有「反應性大」、「活動量高」、「注意力分散度高」等天生氣質,可能屬於「好動類型」,對此孩漾全人發展工作室職能治療師郭虹吟表示。
家長可參照 7 個生活策略,來建立好孩童的生活秩序,部分幼兒透過適切的親職教養及幼兒園學習,能學會在環境中控制自己的行為。
策略 1:2 至 5 歲的幼兒感統活動
藉由翻滾、爬行、蹲跳、攀爬、平衡等類型的遊戲去多刺激孩子正在急速發展的大腦。
郭虹吟指出,幼兒在大自然中玩沙子、泥土、葉子、水等元素,可接收到多樣化的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刺激,能幫助他們感覺調節更順暢。
策略 2:動態接靜態的活動順序
孩子的大腦經由體能運動激活後,可持續開心玩耍約 30 至 40 分鐘,接著加入靜態操作的遊戲,如親子共讀、拼圖、黏土、畫畫、積木等活動。
在先動後靜的活動順序下,能刺激大腦神經元突觸的連結更深更廣,大腦將越來越穩定,餵飽大腦後,能擁有更佳執行效率。
策略 3:持續溫柔堅定的對話
對話過程中,大人的語氣、表情、回應時機、內容等都足以影響孩子。
孩子透過與大人交流的過程,也會潛移默化的學習,倘若大人的語氣總是急促、不耐煩,那孩子也容易情緒起伏,甚至出現故意及搗蛋的狀況。
策略 4:開啟孩子的自我覺察
3 歲左右的幼兒雖仍以自我為中心,但大人可藉由繪本、生活情境中去引導孩子深入觀察。
情境如看到女孩在草地上吹泡泡,一開始吹沒有泡泡,後來泡泡越來越多,家長就可向孩子提問,像「那個妹妹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她笑得很開心?」、「你做什麼事時也會很開心?」
當孩子可以覺察自己,也懂得觀察別人的時候,便能藉由觀察人、活動、環境,來降低自身衝動性。
策略 5:尊重孩子獨特的天生氣質
郭虹吟說明,3 歲前的幼兒,有些慢熟、高敏感;有些則是活動量高、反應性大。
家長可以做的便是了解及尊重這樣的氣質,並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去引領孩子在環境中調適更好。
擁有慢熟、高敏感特質的孩子
需要事先提醒,循序漸進,嘗試在相同情境下的單樣遊戲,再逐漸練習到相同情境的不同遊戲,再進階到不同情境下的多樣化遊戲。
擁有活動量高、反應性大的孩子
家長不必先急著磨他們的個性,反而建議多帶到戶外、公園讓他能盡情地探索,經由感覺調節去滿足自己,然後再利用動靜的活動順序方式,協助調整回到靜態活動裡。
策略 6:適切的控制
3C 國外研究指出,3 歲前頻繁的給予 3C,長期下來,在學齡階段孩子的專注力會低於其他 3 歲前未接觸 3C 的孩子。
因此郭虹吟建議,2 歲前盡量不給予幼童玩 3C;2 至 3 歲給予 15 分鐘即可;3 歲後一天 1 小時,分段在不同時間內為佳。
策略 7:注意平時的飲食
飲食應定時定量,吃新鮮的食物,避免攝取過多人工添加物。幼兒可吃甜感的水果來取代糖果及餅乾。
若孩子有過動傾向,可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後,另外補充維他命 B 群及魚油。
郭虹吟強調,7 個策略若實行一段時間,如超過 3 個月,但孩子狀況仍然未改善,依舊動個不停,也難以專心,則建議積極到醫療院所進一步的評估,若有需要也能儘快接受早療的安排。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