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不說教!直接給孩子機會觸動內心,自然啟動同理心
文章目錄
(透過融合教育,讓孩子了解個體差異,啟動同理心。圖/shuterstock)
《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24條指出,「為了讓身心障礙者能夠不受歧視、機會均等的享有『教育權』,各國政府應致力推動融合教育制度。」融合教育,簡單說,就是讓有身心障礙的孩子,跟著一般孩童一起學習,藉以接受語言、社交等各種刺激學習,幫助他們能順利融入社會。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台灣,融合教育的推動,有進步,卻也仍面臨諸多困境,就問家長,如果幼兒園強調推行「融合教育」,你會讓孩子去就讀嗎?
幫孩子創造機會.觸動並啟動同理心的發揮
說起如何推行融合教育,相信許多專家有著各式理論,但對嘉義市私立雨果幼兒園園長黃欣慧而言,「做就對了」。曾經是帶班老師的她,很早就致力推動生命教育,教導中、大班的學生「要有同理心」、「要尊重他人」,「雖然繪本是很好的媒介,但終究是隔靴搔癢,未能真正落實,尤其是經濟能力好、獨生子女的家庭,本來就難有要讓他們同理的生活經驗,觸動並啟動同理心的發揮」。
民國97年是黃欣慧接任主任的第一年,適逢嘉義伊甸早療中心主任到園所帶領身心障礙體驗活動(一學期一次),「當時透過曚眼活動,讓正常的孩子體會看不見的感覺,並講述力克.胡哲的故事(天生沒有四肢,卻用自己的勇氣與毅力,完成許多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讓園所的孩子了解個體的差異。最後,由學生分享活動體驗的感想」。
孩子間的交流自然展開.不需理論指引
三年之後,融合教育的課程不再只是一學期一次的一場活動,而是讓雙方有更密集且深入的互動,「兩週一次,讓伊甸嘉義服務中心三個班的孩子,進入雨果的班級,以分組方式一起完成遊戲」。黃欣慧園長說,「剛開始,老師很緊張,怕園所的孩子弄傷了伊甸的孩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協助對方」。
不過,孩子的交流就是這麼神奇,沒有任何理論的指引,也不需要什麼規則的限制,「孩子之間的互動就非常地自然展開,雨果的孩子發現伊甸的孩子不一樣,會耐心等著對方完成任務」,甚至在中心老師因擔心而想要阻止時,「我們的孩子會說,不要阻止他,這是他想做的事情」。
黃欣慧園長指出,孩子回去與父母分享這一切時,這麼說的,「有同學怎樣怎樣,我會去照顧他……」,即使年紀小小,已然了解「雖然他們與我們不一樣,但要尊重……」。漸漸地,活動愈來愈豐富,有西餐禮儀課、有戶外教學,伊甸與雨果的孩子一起用餐、一起外出遊玩,互動愈來愈自然。
|
不用大人教.孩子自動自發有貼心之舉
黃欣慧園長分享,「曾有個水腦的孩子坐在推車上,眼睛感受到光線的刺激而有不適應的表情,我們的孩子就去調整推車上的陽傘,還會隨著陰影角度的改變,適時調整洋傘的位置」。她強調,「這些都不是大人教的,而是孩子自動自發做的事情。比起大人教孩子要怎麼做,不如給小孩有學習的機會」。
與伊甸成為推動融合教育的夥伴
孩子們的貼心表現,讓黃欣慧園長為當年所做的決定感到開心!「我們沒有問過家長的意見,就直接這麼做了。很開心,一直到現在,沒有聽到任何家長有反對的意見」。
其實她暗自想過,「如果家長不接受園所推動融合教育,就不要把孩子送來雨果。這麼棒的事情一定要做,我不為不認同的家長而有所改變」。她衷心感謝伊甸提供雨果如此好的學習機會,「原本伊甸提出合作意願時,擔心我們會拒絕,沒想到雖是私立園所,卻一口答應互為推動融合教育的夥伴」。
從民國97年開始與伊甸合作,到108年時,雙方合辦了融合運動會,「活動設計從如何讓孩子一起合作為出發點,關注對方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幫助對方」,這場運動會不只讓孩子有交流,也提供彼此的家長有互動的機會。
運動會上的感人場景
黃欣慧園長說起運動會的一段場景,「接力賽時,有肢障的孩子也跟正常的孩子一起跑相同的距離,當肢障的孩子抵達終點時,全場為他歡呼,那一刻,大家的心裡沒有輸贏之爭,只有共同達成目標的喜悅」。
總是調皮的孩子.也有照顧人的能力
黃欣慧園長表示,「收穫真的很大,這些平常覺得自己很辛苦的家長,看到特殊兒的家長對孩子所付出的心力後,頓時感到自身的辛苦不算什麼;更看到總是調皮搗蛋的孩子,在面對這群特殊兒時,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原來這麼會照顧有需要幫助的孩子」。
她指出,「情緒感受需要實際的互動,兩週一次,每次一小時的活動時間,已是孩子最期待到來的課程」。無奈受到疫情影響,暫時停止了課程,「有次孩子看到伊甸的老師來,還主動問『你們什麼時候要來?』後來,孩子還主動寫卡片問候對方」。
黃欣慧園長強調,「我們推動融合教育不用理論,邊做邊修正。本來我們的幼教老師擔心自己沒有特教專長,無法給予孩子好的引導,不過,有伊甸的老師從旁協助,讓全園所的老師一起學習」。她坦言,融合教育可以推動成功,不是靠她的一己之力,「這是所有老師一起努力、願意學習的成果,我很感謝他們」。
融合教育不是要大家同情.而是尊重差異
黃欣慧園長認為,大家都希望孩子有同理心,最好的引導方式就是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可能將同理心內化,「長時間浸潤在這樣的環境,互相給對方學習的機會,才不致空有理論,而難以付諸行動」。
黃欣慧園長說,經過這些年,她對融合教育有這樣的深切體認,「融合教育不是只教你同情對方,而是能夠尊重與同理,並看到對方的需要。每一個個體都存在差異,當你有需要時,我可以幫忙」。
她觀察到,在自然而然的互動下,孩子似乎比大人更清楚要如何幫忙有需要的孩子。黃欣慧園長分享了一個孩子幫助另一個孩子的故事,男孩崇崇原本是重度自閉,經過早期療育後,進步到中度自閉,然後,經過評估,適合進入一般教育體系接受融合教育,於是來到了雨果。
剛入班時,孩子們都知道要幫崇崇,但老師考量崇崇的情況,想找一個孩子像小天使一樣從旁幫助崇崇,但不勉強。平日頗有大姊風範的女孩歆歆,主動表示願意幫助崇崇。「剛到新環境的崇崇會亂跑,歆歆就幫著老師注意崇崇跑到哪兒」。不時可見歆歆用「你很棒」鼓勵崇崇進行各種嘗試,當崇崇不敢上台講話,歆歆說,「你很緊張,我可以牽著你的手一起上台」。
說也奇怪,自閉的崇崇沒有花太久的時間就打開了心房,他很聽歆歆的話,歆歆提醒要做什麼,就跟著做,很快地,看到崇崇有不一樣的表現,「1月入班的崇崇,4月已經能自己跟老師表達需求了。有一次他聽到別的孩子在說弟弟妹妹的事,崇崇開口說:『我有兩個妹妹』」,能跟同學們有語言互動,可說是崇崇的大進步,黃欣慧園長欣慰地說,「相信這是多與其他孩子互動的成果」。
女兒主動照顧自閉兒同學.媽媽深感驕傲
歆歆自動自發幫助崇崇的事情,聽在媽媽張詠詒的耳裡,既驚訝又感動,身為職業軍人的爸爸媽媽,平日無法親力親為照顧獨生女兒,而是託給長輩照顧,「一開始不知道這些事,是爸爸接送女兒上課時,看到對方家長對女兒流露出感恩的目光及問候,進而才知道女兒做了這麼棒的事」。
夫妻倆為這個獨生女兒的表現感到無比驕傲,「大概是經常看到姨婆對弱勢付出關心之舉,讓歆歆耳濡目染,因此,主動跟老師攬下這個任務」。
張詠詒說,歆歆在家其實沒什麼耐心,也不喜歡被大人碎碎念,但對崇崇卻極具耐心,「崇崇不想做作品時,她會耐心與之溝通,並拉著他的手一起做,先完成崇崇的作品,再做自己的。她總擔心崇崇什麼都不會,哪天她沒跟崇崇同班怎麼辦?誰幫他?所以很熱心地要陪著崇崇學會許多事。看得出真心把崇崇當朋友,連假日去逛書局時,看到奶油獅的橡皮擦,也會說『這是崇崇喜歡的』,可以買一個送給他嗎?他會很開心的」。
媽媽受女兒影響.改變職場管理風格
因為崇崇的關係,無形中讓女兒學到了很多東西。特別是女兒原本認為,「這個怎麼可能有人不會做」,但親眼看到崇崇的狀況後,她才知道「不是不做,而是做不到。至於做不到的理由是生病了」。也因為有這樣的體悟,讓歆歆願意付出耐心,幫著老師照顧崇崇。
雨果幼兒園推行的融合教育,改變的不只學生,連帶家長也被孩子的改變而改變。張詠詒說,「想到女兒每天照顧崇崇,都能做到耐心跟細心,自己也要可以做到對下屬有耐心才是」。她笑說,「過去,曾有長官私下說,『你的個性急躁,要求又嚴格,被你帶領的同僚各個都得戰戰兢兢』,後來看到自己對事情處理方式及對部屬變得有耐心,也嚇了一跳」。
媽媽表示,女兒的同理心啟發了她調整管理風格的想法,「有次女兒聽到我指責部屬,對我說:『媽媽講話能不能有耐心一點啊?連我聽了都覺得不舒服,你為何這樣對哥哥?』一番話點醒了自己,對於做不到我所要求的部屬,應該要去想他們做不到的理由是什麼,而不能只是生氣指責」。因為這樣的轉變,也讓部屬對於這位有耐心的長官有更多信賴,知道要努力把該做的事情做好。
推動融合教育難不難?黃欣慧園長與雨果幼兒園的家長、師生,為大家做了最佳示範!崇崇只是諸多身障兒之一,還有許多身心障礙的孩子,需要融入大家的生活中。不可諱言,這是一條漫長的路,正等待你我攜手同行!
真心幫助孩子成長.而非多收一個學生
對黃欣慧園長來說,收進伊甸轉介來的身障兒,並非只是多收一個學生,而是為了幫助他能順利融入團體生活。因此,必須先確認特殊生父母對於學習成效的期待為何,並了解目前的程度,評估適合才收進來。入園前,會先讓父母把孩子帶到班上,跟大家認識。
入班後,帶班老師既要包容孩子的特殊性,也要對孩子的表現有所要求,這部分需要與父母取得共識,一致對孩子採取不妥協的態度,才能突破既有的行為,確實幫助孩子有所成長。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