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有害物質下肚,慎選食器也是食安重要的一部分!
讓人聞之色變的食安問題,屢屢成為新聞報導的標題,許多人都會特別注意,但是吃飯與烹飪時所用的料理器具與食器,與食物直接接觸,你重視其中可能潛藏的問題了嗎?
食器是否容出有毒物質?
特別是在外食、外帶成為常態的生活型態下,如何避免引毒上身,更是重要。一定要懂得如何判斷食品容器是否合格。2017年上路的《食品安全法》其中第26條新增食品容器具應標示材料名稱,兩種以上材料應分開標示,也須標示「耐熱溫度」。但「耐熱溫度」是指在幾度之下不會變形,但會不會溶出物質以及溶出物質為何,還是必須靠自己辨別。
建議能少用塑膠就少用
常使用的食品容器具有塑膠、紙類、木質類、金屬及不鏽鋼、玻璃陶瓷類,其中以塑膠的使用最大量。專家都建議能少用塑膠就少用,最好是不用,因為塑化劑及環境荷爾蒙,對人體危害性很高,丟棄更會污染環境。
目前台灣使用的塑膠製品分為七類,1號(PET)、2號(HDPE)、4號(LDPE)、5號(PP)安全性較高。建議避免3號(PVC 聚氯乙烯)製品,因為PVC是硬材質,需要加入塑化劑以增加延展及柔軟度,只要觸摸表面就會沾染在手上,很容易把塑化劑吞下肚,燃燒時也會釋出世紀之毒「戴奧辛」。
民眾習慣使用的PVC保鮮膜,接觸到食物也會溶出大量塑化劑,建議使用PE 材質保鮮膜,而且不要與食物接觸。而紙類食器及木竹類食器,為了防水、防油,都會在內層或表層塗上塑膠,其實也算是塑膠類。而且紙盒外的印刷,也會因為紙盒層層疊疊,使得工業染料和溶劑汙染內層與食物。
餐飲業者使用美耐皿,是否定期更新?
美耐皿是很多餐廳的最愛,使用於碗盤、湯匙、筷子、叉子等,也常被用在嬰幼兒餐具,它是甲醛和三聚氰胺的聚合塑膠。如果美耐皿看起來已經失去光澤,更會溶出毒物,應該好好觀察餐飲業者是否定期更新。
雙酚A製品
另外,俗稱太空玻璃的PC(聚碳酸酯),製作的原料是會影響內分泌和生殖的雙酚A,之前一直被用在奶瓶。台灣政府對雙酚A的溶出試驗標準,與歐盟一致,的30ppm(百萬分之三十),但消基會提醒家長,儘量選用玻璃製品的奶瓶,若選擇PC材質的奶瓶,請不要用微波爐直接加熱牛奶、不要長時間將牛奶放在奶瓶中、不要用高效清潔劑清洗、不要用沸滾水消毒。
如果能的話,盡量使用不鏽鋼餐具,外帶餐點就用它來裝,堅固耐用也很環保。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