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omself> 深夜me time> 耳念珠菌,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警示,疫情期間以驚人速度傳播,多重抗藥性菌株致死率高達3至6成

耳念珠菌,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警示,疫情期間以驚人速度傳播,多重抗藥性菌株致死率高達3至6成

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近日發表研究,具有抗藥性及致命性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在疫情期間以驚人速度傳播,病人從早產兒到老年人都有,主要都是免疫力較差者,主要發生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洗腎等重症病患。

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近日發表研究,具有抗藥性及致命性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在疫情期間以驚人速度傳播,是新一波的緊急公共衛生警訊。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耳念珠菌屬於念珠菌屬,2009年於日本首次發現,由於發現於病人的外耳道,故有此名。近年來已於世界多國迅速傳播並造成感染,病人從早產兒到老年人都有,主要都是免疫力較差者,主要發生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洗腎等重症病患。有些菌株對三類主要的抗黴菌藥均抗藥,此種多重抗藥性在其他念珠菌種非常罕見,致死率高達3至6成。

耳念珠菌

台灣曾有3例

台灣曾有3例耳念珠菌的病例,其中2人屬輕症、1人重症,3例皆不屬於多重抗藥性,疾管署也將持續進行防治。以下說明曾有的三個案例:

第一例是一名50多歲男性,有糖尿病和天疱瘡,所以服用類固醇及抗生素治療。他在2018年4月,因皮膚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

第二例是一位60多歲男性越南台商,有糖尿病、中風病史,2021年5月因意識混亂,診斷為敗血性腦病變,收治於當地醫院。7月轉診回台灣,必須洗腎,身上有中央靜脈導管等管路,住院3周後因發燒、血壓偏低,血液培養檢出耳念珠菌。

第三例是一位40多歲男性,有外耳道膽脂瘤病史,曾復發而經歷多次手術,2022年2月因耳疾聽損、頭暈1個月,就醫培養檢出耳念珠菌。

感染高風險群

羅一鈞表示,耳念珠菌感染的危險因子,大致與其他念珠菌相似,包括:皮膚有傷口、黏膜破損、有多重慢性疾病、住院患者、洗腎者、使用侵入性靜脈管路等,皆屬感染高風險群。

一般來說,耳念珠菌使用抗黴菌藥物即可治癒,但若感染具有多重抗藥性菌株,藥物選擇上較受限,治療困難度高,但台灣目前尚未發現多重抗藥菌株,與美國正在流行的多重抗藥性菌株不同。

耳念珠菌是一種真菌,感染的症狀包括發燒畏寒、疼痛等,病情就會在短時間內加重,如果擴散到血液或心臟等器官,可能導致死亡。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吃進碎玻璃,父親怒控護理師離譜行徑,屬實將開罰
家中發霉,吸入黴菌,英國2歲男童因此罹患嚴重呼吸系統疾病,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