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常見5種蟲蟲危機!醫師教你從皮膚反應初步辨識被何種蚊蟲叮咬,以及如何掌握就醫治療時機
每年春夏都必須面對蚊蟲叮咬的困擾,家長更是擔憂小小孩,因為他們還沒有發展出免疫耐受性,被叮咬後常出現強烈的發炎反應。以下介紹春夏之際常見的5種咬人蚊蟲。
跳蚤
跳蚤潛藏在戶外或家裡地板隙縫、地毯、貓狗窩中,當牠感覺到光源、二氧化碳、氣流或腳步聲,受到刺激,便會跳到寄主身上。例如,經過被流浪貓狗躺過的便利商店門口、地毯,或是久無人煙的陰暗倉庫,就有可能把跳蚤帶回家。
被跳蚤叮咬後,會發現皮膚出現小小的、紅色的凸起疹子,通常三或四個為一群,在疹子周圍常有一圈顏色較淡的圈圈。
小黑蚊
小黑蚊,台語稱「黑微仔」,其實牠不是蚊子,真正的名字是「臺灣鋏蠓」,是一種體型微小的吸血昆蟲。小黑蚊飛行高度通常在一公尺以下,所以人的小腿、腳、手背、手肘等為其主要叮咬部位。
被小黑蚊叮咬後,會產生大量散在性、膨起的紅色丘疹,也就是俗稱的「紅豆冰」,且常常讓人癢到睡不著,較嚴重的還會起水泡。
熱帶禽蟎
熱帶禽蟎是是野鳥與家禽的體外寄生蟲,體長不到1mm,大概像原子筆點在紙上的大小而已。一般只會感染飛禽類,以吸食野鳥或家禽類的血當作食物來源。
當禽蟎進入家中,只能先吸人的血,但也會很快死亡。牠的習性是白天躲起來繁殖,晚上才出來活動,所以患者常一覺醒來,身上就多了好幾個包。禽蟎特別喜歡叮咬人的腋下、脖子、肩膀、胸前等上肢部位。
毛毛蟲
毛毛蟲身上可見多樣化防禦天敵的策略,包含刺或毛,含有毒素,因此,若毛毛蟲直接掉在人的衣服或皮膚上,或是這些「毛」隨著風,飄落在人身上,都會直接刺激皮膚,或誘發皮膚的過敏反應,引發毛毛蟲皮膚炎。
隱翅蟲
隱翅蟲本身不會咬人,但其體內的「隱翅蟲素」對皮膚有很強的發泡性、刺激性及腐蝕性。當蟲子在皮膚上爬行,分泌的體液就會刺激皮膚,產生線狀膿皰,有灼熱及刺痛感。如果手上沾到毒液又抓別處皮膚,則會拉出許多不規則排列的條狀潰爛紅斑。若將蟲子壓死,毒液會大量噴濺而出,形成大片的糜爛性紅斑。
提醒民眾,若發現隱翅蟲停留在皮膚上,用嘴輕輕吹開即可,若已打死,手不要到處亂抓,快用大量清水沖洗,然後儘速就醫。
治療蚊蟲叮咬
醫師治療前需辨明為何種免疫反應所引發,才能對症下藥。而常見的疹子,一種是蕁麻疹樣疹子,不需要治療;而一種是紅色凸起的疹子,擦類固醇藥膏最有效。而如果出現激烈的反應,例如水泡或像是蜂窩性組織炎的病灶,則必須口服類固醇。
蜂窩組織炎
蜂窩組織炎的壓痛令人難以忍受,孩子會不肯讓他人碰觸患處。也因為疼痛,行動會受到限制,無法屈伸自如,當然也睡不好,甚至睡不著。再來,如果孩子發燒、惡寒、食欲不振、不安或哭鬧不休,先考慮是否為蜂窩組織炎。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