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6000,該給孩子嗎?親子理財名師親授3原則,陪孩子建立正確金錢觀,養成感恩的心!
全民普發6000元,讓不少家有孩童的父母頗為煩惱,不知是否該把這筆錢給孩子,給了,要怎麼管、怎麼教?不給,又該怎麼說、怎麼用?
對此,本身是四寶媽的理財講師郭莉芳,以及財務顧問、暢銷書作家郝旭烈都認為,理財教育已是現代孩子的必修課,全民普發6000元一事,其實是很好的切入點,父母不妨用來機會教育,藉此跟孩子「談錢」,盡早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在金融海嘯之後,全球最指標的OECD(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始關注並推廣理財教育,並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中,增加了「financial literacy」(金融理財素養)供各參與國家選考,甚至還發表了理財教育的白皮書。
OECD揭示的教育方向變革,其實正呼應真實世界的動盪,在人類社會快速變遷的時刻,想讓孩子好好面對未來,願意自立負責、懂得安度變局,就必須在孩子的「裝備清單」中加入理財素養。
說理財教育是現代孩子的必修課,也不為過,而若想以此次的全民普發6000元為引,順勢展開機會教育,專家建議,可以參考以下三大原則:
原則1:理財教育不嫌早,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是第一步
關於理財教育,父母最常有的疑惑是「孩子真的聽得懂嗎?」對此,郝旭烈強調,理財教育不嫌早,只要孩子當意識到「金錢」的存在時,就能開始了。
郝旭烈曾在台積電等多家大公司擔任過財務主管,也曾任新加坡淡馬錫集團富登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總經理,近年來,轉換跑道當「家庭主夫」,同時也是財務講師與暢銷作家。
他分享,自己在女兒才四、五歲時,就讓女兒進超商採買,當時其實也不缺什麼,但郝旭烈就給了女兒十塊錢,讓她自己去買點什麼;女兒選了一堆東西後,才發現,十塊錢根本不夠,最後挑東挑西,才終於找到十塊錢能買的東西,是一瓶養樂多。
儘管已事隔多年,郝旭烈至今還記得,女兒第一次買到那瓶養樂多的情境,「她的小眼睛中,透露著訝異,明白了『原來錢是可以換東西的呀』,這就是我想教會她的第一件事。」
「花錢學交換」是理財教育的第一堂課,郝旭烈說,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必管錢的事情,但其實,金錢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小至青菜豆腐多少錢、大至車子房子多少錢,只要有機會,都能跟孩子聊;這次政府普發6000元,也是跟孩子聊一聊的好機會。
在開始跟孩子談錢時,郝旭烈很推薦使用現金,能讓孩子更有「現實感」。他觀察,現在很多孩子自己平常刷悠遊卡、或看著父母用信用卡或行動支付,很難真正感受到金錢的流動。
比較建議的方法,是要讓孩子「眼見為憑」,比方說,假如孩子的6000元是直接進到銀行帳戶,那可以刷本子、或將網路銀行的往來明細截圖下來,讓孩子看到這6000元是真的進到戶頭了。
如果要讓孩子運用這筆錢,則可以視情況領出要用的現金,或帶著孩子去儲值到悠遊卡中,讓孩子更有感。
原則2:練習「延遲滿足」,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自行支配這6000元,讓不少父母很困擾,尤其現在的孩子資訊都很發達,即便大人沒特別講,孩子聽同學說、或看新聞,都可能得知有這筆「意外之財」的存在。
對此,郭莉芳說,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除了得看各個家庭的狀況之外,也得看孩子的年紀;倘若孩子還不到十歲、卻又跟父母要這筆錢,她會建議,給孩子部分金額自行支配。
至於給予的額度要多少,端看孩子「花錢的能力」,假若是沒什麼花錢經驗的孩子,郭莉芳建議,可以先從給500元開始,剩餘的款項就幫孩子存起來。
當孩子拿到可支配的金額後,也別任其自由自在的花用,而是得把握機會,跟孩子聊聊看這筆錢要怎麼用,甚至可以帶著孩子練習做預算表,先把想要買的東西條列出來,然後設定預算,再開始蒐集資料、比價、填入真實價格等等。
在這過程中,除了讓孩子慢慢建立對物價的觀念,父母也得試著引導孩子去思考「什麼是我『想要』的」、什麼是我『需要』的」,然後盡量清楚的分辨。
如果孩子想買的是「需要」的東西,當然OK,但如果是要買「想要」的,就不能太隨心所欲,得盡量練習「延遲滿足」。
郭莉芳舉例,她兒子曾經想買一雙要價8800元的球鞋,球鞋雖然屬於生活必需品,但如此高價的球鞋,已經超出「需要」的範圍。
「我就贊助一些,算是讓他用掉每半年買一次球鞋的quota,其餘金額就讓他自己籌措,他大概存了半年多的零用錢才籌到。」
後來,她兒子買到這雙鞋時,無比開心,穿著使用時也特別愛惜,郭莉芳認為,雖然8800元的球鞋真的挺高價的,但對孩子來說,這延遲滿足、終究圓夢的歷程,也是很好的學習。
萬一,孩子真的把到手的額度都亂花光了,父母也別太氣餒,再跟孩子好好的溝通、討論即可,畢竟,在理財教育的路上,需要適度的「容錯」,郭莉芳強調,大人也是在經歷了許多的錯誤之後,才學會怎麼花錢、怎麼量入為出。
原則3:有意識的珍惜所有、愛物惜福,養成感恩的心
要學花錢,當然也要學存錢。擔任理財講師十多年的郭莉芳,本身有四個孩子,年齡橫跨大學、高中、國中與國小,她分享,自己每次生產完、出月子後,外出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幫孩子開戶,孩子收到的紅包都會存入各自的戶頭。
她還會在存入時備註「2023年紅包」、「2022年紅包」等字樣,只要刷了本子就一目瞭然,「這樣做的好處是,孩子能看到金額的累積,還會看到有利息,就會對存錢有好感。」
而在理財教育中,最關鍵但也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就是讓孩子學會珍惜、有顆「感恩的心」。
郭莉芳直言,現在的孩子大多從小吃好穿好、物質豐沛,很難真正的珍惜所有、愛物惜物;校園中常見到孩子的文具、水壺或外套,弄丟了也懶得找,反正父母會再買新的,或是吵著要買的玩具,最後只玩幾次就束之高閣。
她提醒,「感恩的心」是需要特別養成的,「有機會跟孩子互動時,就得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有薪水,是因為有認真工作,爸爸媽媽提供的日常所需,要愛惜、不能浪費。」假如行有餘力,還可以帶著孩子捐款行善,讓孩子明白「分享」的真諦。
想要提升孩子的理財素養,得「內外兼具」。「內」的部分,要讓孩子有正確的金錢價值觀,以及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至於「外」,則要引導孩子認識真實世界的經濟運作,保持對外在環境的關注。
而無論內外,都得靠父母依照孩子的理解能力,給予適當的陪伴與引導,循序漸進,點滴積累。在理財教育的路上,父母就是最棒的老師,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教室。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