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孩子沒手機就不知道玩什麼?心理師5方法,教孩子玩得愈多,學得更好

孩子沒手機就不知道玩什麼?心理師5方法,教孩子玩得愈多,學得更好

孩子上學以後,不少家長認為學習最重要,因此,減少孩子遊戲、玩耍的時間。但事實恰好相反,研究顯示,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正面幫助,會讓腦力變得更好。

玩樂│學習

「我好無聊!我不知道要玩什麼。」「這裡又沒有什麼好玩的,我想回家了啦。」很多爸媽最怕聽到孩子喊無聊,尤其是假日辛苦帶孩子出門玩,結果他們不領情,令人為之氣結。

很多爸媽納悶,為什麼孩子只要手機、平板一離手,就喊無聊,不知道要玩什麼。玩不是一種天性嗎?

臨床心理師江淑蓉指出,玩的確是一種本能,但就像其他的能力發展一樣,需要環境支持和練習發展。

孩子從探索、獨自玩、和別人一起互動玩,再到發展出有規則的遊戲如鬼抓人,是一連串的發展過程。

「現代孩子通常被安排好一切,上什麼課、做什麼事,再加上生活經驗裡都是手機,你突然給他一些色紙、紙箱,或是帶他到自然的遊戲場域,孩子真的會不知道怎麼玩、要從何玩起。」

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大有幫助

孩子上學以後,不少家長認為學習最重要,因此,減少孩子遊戲、玩耍的時間。但事實恰好相反,研究顯示,遊戲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正面幫助,會讓腦力變得更好。

根據動物實驗發現,有遊戲的老鼠的大腦發展得較好。

江淑蓉說:「人的大腦也一樣,能透過遊戲放鬆而有更好的學習狀態。」換句話說,「玩,對於學習是有作用的,古人說『業精於勤、荒於嬉』,並不全對。」

江淑蓉指出,孩子透過遊戲,練習發展的能力包括:認知、語言表達、人際關係等。

此外,也有助於自我認識和情緒發展。

在遊戲過程中,孩子有空間可以做嘗試,「我做這個決定,並承擔結果。」「我可以做到這個(變自信)或是還做不到(受挫),但因為是遊戲,所以壓力不會太大,而且有機會重來、再試試看,因此挫折忍受度也會增加。」

在這其間,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表達和調適,並且練習辨識和回應別人的情緒,「調節情緒的能力,必須透過實際的互動才能夠培養出來。」

玩「對」了,孩子更接納自己、有自信

現在孩子很常玩手遊和網路遊戲,江淑蓉認為,3C的刺激快且強,孩子「被動地」接受大量感官刺激,感受和反應是立即回饋的,影響大腦的接收和反應。

這些特性和遊戲截然不同,遊戲是孩子「主動地」探索和創造,「你要去試試看,回饋沒那麼立即,像是沙坑挖一個洞,得花不少時間。」更重要的是,遊戲是整個身體的活動,全身都會動到。

怎麼樣的玩,才是比較「好」的玩呢?江淑蓉指出,遊戲本質具有三個元素:

自發的

孩子自己決定要玩什麼、怎麼玩,而非被大人強迫。

規則可變

規則是可以改變的,例如原本玩「鬼抓人」,玩一玩變成3人一組的「鬼抓人」,遊戲的豐富性增加。

過程重於結果

沒有特定的目標,純粹享受玩的過程。

以玩沙來說,孩子想怎麼挖洞、加水或做什麼,都可以自由地選擇;沒有特定的目標或評價,如:要做出很漂亮的城堡才厲害。

「當孩子做什麼都可以,不會被人評價時,他會感覺自己被完全接納,這會讓他對自己比較有自信。」江淑蓉觀察,「有些孩子自信不足,很難自己做決定,會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好。」

江淑蓉強調,「遊戲本身就有發展和療癒的力量,爸媽可以更有信心,讓孩子好好地遊戲。」

為什麼遊戲能夠帶來療癒的力量?

在心理學上,遊戲對孩子來說有「過渡空間」的重要意義。

當孩子面對內在想要、但外在限制時,例如:很想吃冰,但媽媽說不行,他如何處理內、外在的衝突?

孩子透過遊戲,像是扮家家酒,讓玩偶吃很多冰,帶來「替代滿足」;或是學爸媽的口氣、對玩偶說不能吃冰的原因,認知並理解爸媽限制的原因,不代表不愛自己。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許多的衝突和限制,大腦不斷地經驗「我不舒服,但我試著理解,並且找到替代滿足、調解自己的情緒,」江淑蓉說,「這是一個溫和、慢慢長大的過程,對人變成熟至關重要。」

5方法,陪孩子好好玩

當孩子抱怨「好無聊,沒有什麼好玩啊」,家長很可能生氣或煩躁。

江淑蓉建議,爸媽先照顧自己的感受,理解孩子所說的只是他當下的狀態,並不是在挑戰大人,也不是批評。如此一來,大人比較能好好地回應孩子。

大人可以簡單地回應孩子:「是齁,有些時候的確會這樣。」而不是罵他「你就趕快去玩啊」「你連玩都不會,還要我教?」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同理,爸媽也沒罵人或催自己,才可能願意玩。

江淑蓉提出5點建議,用對方法,讓大人小孩可以一起開心玩:

爸媽陪玩就好,不要下指導棋

許多爸媽習慣「教」孩子怎麼玩,或要求孩子玩遍遊戲場所有設施,催小孩快去玩。其實,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父母無需硬性規定。

以遊戲場的攀爬遊戲來說,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鐵架式、硬的攀爬架,另一種是攀爬網。

相比之下,個性謹慎小心的孩子,會比較喜歡攀爬網;江淑蓉說:「孩子感覺繩子踩上去,繩子和自己的施力有連動,網狀的設計好像可以承接住自己,讓人安心。」

江淑蓉提醒,爸媽的態度盡量彈性開放,教孩子明白遊戲的一般性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物品。其他的可視環境、特性、可承擔程度,調整限制。

至於家長陪伴的程度,則視孩子個性而定。有些孩子怕人多,或需要多一點時間進入遊戲場域,家長陪伴的支持程度就要比較高;有些孩子很容易和人玩成一片,大人就可以先後退,他需要的時候再出現就好。

家長先撩下去,邀孩子一起玩

當孩子不知道怎麼玩,家長可以先「撩下去」,「有球就滾,有車就嚕,有紙就剪或畫。」你愈放鬆、愈願意嘗試,孩子自然願意跟著試試看。

過程中,大人可以說「喔,原來可以這樣啊」;或是邀請孩子加入,「我嚕這兩台車,你看哪一台車跑得比較快?」或是裝傻、假裝自己弄不好,吸引孩子來幫忙。

如果家長平常真的很少跟孩子玩,沒什麼經驗,江淑蓉建議,玩桌遊也是一個選擇,至少是一個開始。「家長和孩子有些玩樂的經驗之後,慢慢就會愈嘗試愈free。」

先放鬆,才玩得起來

現代不管大人小孩都很忙,江淑蓉提醒,「生活太緊湊,行程一個接著一個,不夠放鬆的話,玩不起來。」

以出遊來說,江淑蓉安排家裡出遊,一天通常只排1、2個行程,不貪多。

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例如:坐在樹下休息,你會發現孩子可能繞著樹跑圈圈,或是撿葉子,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玩」了。

在家裡的話,大人可以準備一些鬆散素材,例如:紙箱、紙,吹氣球也可以讓孩子玩得很開心。「大人最大的困擾是收拾問題,可以找一個地方,即使弄亂、沒法立刻收拾,也沒關係。家長放鬆一點,就不會太緊張。」

提供多元的素材、不同的經驗

大自然有許多豐富的素材,如沙、水、葉子、樹枝、石頭,能為孩子帶來新的感官刺激。

「流動、自由的形式,像是玩沙坑、礫石坑、有水,適合的年齡層很廣,0至12歲的孩子都喜歡。」

一次,江淑蓉全家去石門水庫玩,結果那天全家最有記憶的不是什麼山光水色,而是秋天的落葉。

她和孩子發現地上有好多落葉,她邀請孩子感受踩在落葉上的聲音和觸感;而後他們將落葉收集起來堆成一堆,孩子整個人埋進葉子裡,以及騎滑步車嚕過落葉堆,這樣玩了2個小時。江淑蓉笑說:「有不少路人的眼光很好奇,『這樣你們也能玩?』」

把握12歲前痛快玩的黃金期

「當孩子愈大,愈在意外界的眼光,想要在外面自由的玩,並不容易。」江淑蓉說,一般來說,10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會抱怨大人:「你不要這樣玩,這樣很丟臉(或好幼稚)。」

江淑蓉也參與公園遊戲場的設計評委與倡議。

她指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還是有遊戲、身心發展的需求,但他們所需要的遊戲特性不一樣,包括:

①更具挑戰性

他會不斷地去感覺自己可以做到什麼,例如玩滑板,「跑酷公園」因此應運而生。

②加入同儕

青少年很需要同儕的回饋,因此設計青少年的遊戲場域,要有容納同儕的空間。在在和12歲以下遊戲場設計的需求很不同。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 孩子沒手機就不知道玩什麼?心理師5方法,教孩子玩得愈多,學得更好
 更多文章請見 未來Family,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女兒從小打桌球、念體育班,在挫敗中走上讀書路》升學輔導專家劉駿豪鼓勵學習受挫的孩子:只要想學,永遠不嫌晚
6個躺著就能陪孩子玩的親子遊戲!懶人父母笑開懷:簡直相見恨晚!

看更多未來Family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