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幼兒園相關> 台灣真的是行人地獄嗎?4大不友善兒童、親子的交通現況【兒童行人地獄】

台灣真的是行人地獄嗎?4大不友善兒童、親子的交通現況【兒童行人地獄】

台灣真的是兒童行人地獄嗎?學校旁沒有人行道只是其中一環,整理了4大對兒童、親子不友善的交通現況。在環境尚未改善的情況下,親子又該怎麼安心上路?專家給予這些建議。

行人地獄|兒童行人地獄
(學校是最多兒童出入的地方,但台灣多數學區交通缺乏整體規劃。圖僅示意。楊煥世攝)

今年2月,YouTuber Cheap 在臉書分享一張被稱為「小朋友的肉體人行道」的照片,引發熱議。由於高雄某國小附近並未設置人行道,照片中可見約50名小學生與老師,只能用手拉著一條繩子,當作「自製手提式人行道」與車爭道。

照片一出,讓不少網友感嘆「交通行人地獄不是叫假的」、「政府的不作為,置於學生於危險當中」,而 Cheap 更直言「為什麼家長寧願冒著違停的風險,也要接送小孩?就是因為沒有人行道,小朋友沒辦法安全的回家嘛。連最基本的人行道都沒有,扯什麼大建設都是鬼扯蛋」。

行人地獄|兒童行人地獄
(Cheap 日前在臉書分享一張被稱為「小朋友的肉體人行道」的照片,照片中可見約50名小學生只能用手拉著一條繩子,當作「自製手提式人行道」與車爭道。翻攝自 Cheap 臉書)

學校旁沒有人行道、不利兒童通學,只是孩子所面對的交通地獄的一部分,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指出,台灣交通工程規劃並未考量兒童的需求。

舉例來說,過去行人穿越道(斑馬線)的行人通行秒數,是以170公分且有行軍經驗的生理男性、1公尺1秒的步行速度計算;她就曾遇過孩子過馬路時因為秒數不足而奔跑,不料發生車禍事故死亡。

4大兒童不友善交通現況

對於兒童所面臨的交通阻礙,整理了4大對兒童、親子不友善的交通現況:

問題一:道路工程設計未考量兒童需求

成人能輕易走過的斑馬線,以孩子的步伐來說卻很吃力;成人眼中的低矮灌木叢,在孩子眼裡可能就像樹林一樣。

成人可以輕易看到更遠處的車輛,但身高不夠的孩子卻沒辦法⋯⋯這些成人與孩子的差異,在過去台灣的道路規劃裡,極少被考量。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舉例,人行道旁的灌木叢對大人來說一點都不特別,但對矮小的孩子來說,走在灌木叢旁或許就像走在森林一樣,因為視線全被遮擋、處處是死角。

林月琴也分享,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認知與行為,與成人很不一樣:

兒童對車速與距離的判斷不佳

7歲以下兒童對於車速及距離的判斷力不佳,誤差程度是成人的2倍。舉例來說,若成人判斷時速50km的車輛在距離自己52公尺時,自己仍前進就會被撞到而停下步伐,孩子要到車子距離自己27公尺時,才會停下。

兒童聽音辨位的能力不佳

8歲以下兒童,無法在複雜的交通環境聲音定位。

他們無法透過聲音辨識車輛行駛方向、車輛數量,且當兒童專注於玩耍或注意力分散時也無法注意聲音。

兒童對追求目標有衝動性

12歲以下兒童很容易看到目標就會不經思考直接跑過去

12歲前靜態視覺敏銳度尚未成熟

且幼兒視野比較窄、大約僅35度。

鄭祖睿提醒,若希望保障孩童權益,道路規劃上就應該從兒童視角思考,並了解兒童的發展與道路使用習慣。

對於有些人批評「小朋友不會好好走路、會突然從路邊衝出來」,他指出,兒童在發展中某個階段的行為就是如此、一有目標就會衝出去,在工程上也應該思考能否有些「防呆機制」避免兒童輕易跑上車道。

問題二:兒童出行選擇少,交通環境對親子不友善

人行道崎嶇、根本無法推嬰兒車;低地板公車少,要將嬰兒推車推上公車困難重重;家裡沒車,想帶孩子出門只能靠機車,但機車載兒童似乎又有較高風險,內心充滿兩難⋯⋯,這些是許多育兒家庭面臨的困擾。

鄭祖睿觀察,撇開大眾運輸較為發達的雙北地區,通行的困難,使汽車成為多數育兒家庭的必需品。

他指出,若想改善交通地獄,是否有足夠的公共運輸設施相當重要,政府應該提供民眾出行的選擇,而不是在親子沒有多餘選項的情況下,被迫選擇相對危險的交通方式。

王婉諭也指出,政府只會說「不能騎機車載小孩」,卻沒有提供相對應的解方,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問題三:步行空間受壓迫,與車爭道成常態

根據靖娟基金會2022年的「六都通學環境調查」,發現兒童面臨的前兩大通學困境正是「步行空間受壓迫」與「路口橫衝的車輛」。

不少家長在調查中反應,騎樓、人行道等人行空間被違停佔據或是設有電桿、電箱等障礙物,行人道數量不足、過於狹窄、路面不平等問題,都使學童步行空間受壓迫,必須繞道行走。

此外,路口穿越設施不足(如無行人庇護島)、行人穿越道線(如斑馬線)位置過前等問題,都導致車輛直接威脅學童安全,未有工程措施保護。

這些問題不只針對兒童,同樣也造成成人的困擾,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指出,唯有道路對兒童、親子友善,道路才會對社會上的所有族群都友善,「當政府真的重視『通用設計』,交通安全問題才可能迎刃而解。」

問題四:學區交通缺乏整體規劃

學校是最多兒童出入的地方,根據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會以「當心兒童」的標誌設於小學、幼稚園等地,提醒駕駛人減速慢行。

但林月琴感嘆,此類學區標誌經常放在「不顯眼」的地方,讓駕駛人進入學校周圍也沒有減速的警覺,甚至有學區速限高達60公里,遠遠超過人本設計手冊中,對於交通寧靜區速限30公里/小時的建議。

鄭祖睿也提到,國外在設計學校周邊交通時,會先了解孩童實際的上學路線或是家長接送的路線,做整體的評估與調整,但是台灣往往只有「把學校圍一圈」,方便家長與安親班、補習班的接送而已。

對於改善學區的交通環境,王婉諭認為,政府應該拿出決心,有步驟、目標的逐一來做處理,比如每年、每個縣市有多少比例的學校完成改善。

「重點是政府有沒有心想要去做」,政府應該負起責任,而不是放任問題不處理。

現況下的兒童交通安全建議

在交通環境尚未改善的現在,應該如何守護孩子的安全?關於實際帶孩子安全過馬路,靖娟基金會也提供以下建議:

專注行走最重要

兒童常因走路不專心或邊走邊玩而發生事故,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專心走路是最重要的原則。也建議家長緊握兒童的手腕,避免孩子注意力被吸引時,突然甩開手、衝上車道。

避免靠近路緣等待

避免站在人行道的路緣旁等待,以免大型車輛轉彎時因內輪差、迴轉半徑大而發生事故。

過馬路舉手增高度

兒童因為身型較為矮小,駕駛可能因視野或角度沒看到兒童;建議年齡較小的孩子過馬路舉手增加自己的身高、或穿較明亮顏色的衣物,讓駕駛更容易發現。

左看右看再左看

把握過馬路時的口訣「左看-右看-再左看」,確認左右都無來車時再行通過,在巷道中的無號誌路口更應遵守。

想解決交安問題,必須改善道路環境、推動修法與落實,林月琴也提醒交通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就像不是我們把壞人通通抓起來,就不用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當道安觀念從小在心中扎根,孩子也會在未來成為守法友善的用路人。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 台灣真的是行人地獄嗎?4大不友善兒童、親子的交通現況【兒童行人地獄】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5年逾4萬兒童因交通死傷,台灣兒童行人地獄如何解?【兒童行人地獄】
常見嬰幼兒危險事故!家長們,別讓孩子離開您的視線

看更多親子天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