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被搶了!」陪伴孩子克服常見的五大交友難題
無論男女老少,對於人際關係與互動,都不斷地在學習、探索與朋友舒適自在的相處方式。
對情緒與社交發展尚未成熟穩定的孩子而言,更難掌握分際,保持合適的距離、尊重彼此的界線。
而且,大人要跟涉世未深的他們解釋交友的要領並不容易,孩子也可能聽不懂。
美國有線電視網(CNN)藉著臨床與學校諮商師法傑爾(Phyllis L. Fagell)的經驗與相關專家的建議,指出孩子常陷入的交友陷阱,教大人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開導他們,也教大人如何斟酌、面對孩子的友誼困擾。
孩子覺得某個朋友是他的,想要獨佔、不想跟別人「分享」朋友
大人應該不陌生,很多孩子說過誰「搶」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不可以跟別人玩之類的話。
家長可以跟孩子說明,能夠理解他的心情,不過,這樣會讓自己變成「章魚朋友」,好像章魚一樣緊纏著朋友,讓對方感覺不舒服、甚至想逃走。
另外,大人也可以鼓勵孩子跟朋友的朋友一起玩。
如果被拒絕了,可以問問朋友,是否特別喜歡這位新朋友,也許對方有些好的特質可以學習。
或者,停止這種拉鋸戰跟「三角關係」,鼓勵孩子找更多朋友一起加入,這可以降低彼此的緊張關係。
朋友的態度令人困惑與痛苦
孩子的世界跟大人一樣,人際關係有時忽冷忽熱、若即若離;或者,有些朋友的態度時好時壞。但孩子會感受到的困惑與痛苦,比大人更甚。
可以問問孩子,他們對於對朋友、認識的人、陌生人這三種不同關係的看法,有什麼差別與期待。
然後以此討論,令他們困惑的朋友,屬於哪一種關係,也藉此讓孩子釐清、有合理的認知和期待。
也許,令他們困惑的「朋友」,其實只算是個相識的人,此時,可以陪伴孩子消化他的失望與情緒。
在討論對朋友的認識與期待時,大人也可以跟孩子說明,人際關係有時會有遠近冷熱的變化,正值發展中的孩子,更可能會忽冷忽熱。
當朋友很熱情時,就好好享受在一起的時光;當朋友的態度不好時,孩子也可以有別的選擇,例如改跟別人一起玩,或是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
最糟的情況是,孩子想要跟某個朋友在一起,但總是有不好的經驗,常常不歡而散或覺得很受傷。
這時,就要請孩子詳談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們趁此省視彼此的關係,也許孩子自己就有應該如何處理的答案了。
被拒絕加入某一個想要融入的群體
英文常用「chemistry」來形容彼此投緣與否。
的確,友誼就像化合物。
大人可以依此比喻,每個人都是個原子,在彼此契合、特定的情況下,才能結合為化合物。
當某些原子相結合,在穩定的化合物狀況下,就比較難接受新的原子進來,因為不想冒險變得不穩定,或有人會有威脅感,甚至完全無法接納別人。
但孩子此時仍可以找其他自由游離中的原子,或仍然對其他原子開放的化合物。
無法放下舊恨與怨氣
孩子的世界中,也會有因為誤會或難以彌補的傷害,而導致友誼變質、甚至反目的狀況。
而且孩子也可能跟大人一樣受傷、執著,未必如很多大人想像的,以為小孩吵架過一陣子就和好了。
當孩子一直走不出來惱恨的情緒時,可以跟他們比喻,這就像收集串珠,不要一直收集遺憾與不滿的珠串;放下那些不愉快的友誼與情緒,才能有空間培養更好的關係。
大人也可以跟孩子討論,為什麼朋友會做出讓他覺得不愉快的事情。
很可能孩子會找到心結,可以同理對方的原因,或可以跟對方釐清的誤會點。
如果朋友是偶然或無心犯錯,就讓舊恨過去;如果朋友是故意的或常犯、難改,也許就放下這個朋友。
常跟朋友打架、起衝突
有些孩子可能容易被激怒,常常起衝突。
可以觀察或問問孩子,是否雙方都是這樣容易激動的人,或是常在什麼樣的情境下起衝突,其實沒有人故意要欺負對方。
他們可以學習改變「別人激怒他」或「欺負他」的想法,就會降低被冒犯的感覺,也不會那麼衝動。
或者,問問孩子,如何才能讓他不陷入衝突或引起對方不滿。
很多研究發現,其實,讓孩子稍微分開一下,先獨立各玩各的,不久後他們就又自己玩在一起了。
另外,在事發當下,如果沒有危險,大人別急著要保護孩子、介入。因為他們也要學習面對與解決衝突。
CNN 特別提醒,交友是孩子少數有自主權的事情。大人也要理解,將孩子在交友方面不舒服的感受解讀為一種訊息,一個可以幫助他們的契機,而不是真的出了什麼嚴重的事情。
所以不要過度介入孩子的友誼,讓孩子願意繼續嘗試且跟大人分享,也讓他們體認人生中不同的人帶給他們的感受,決定要花多少時間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 「我的朋友被搶了!」陪伴孩子克服常見的五大交友難題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