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什麼好怕的!」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別強迫他勇敢,6原則引導孩子克服
「我看到外面工人在鑽地板,一直很緊張地躲在三樓,怕挖到岩漿該怎辦?」
「電視節目裡科學家在研究古生物復活,古巨蜥復活後會不會來攻擊我們?」
這些成人覺得荒謬甚至好笑的恐懼,卻可能是小朋友日常生活困擾的事,孩子的世界往往存在家長無法理解、天馬行空的恐懼。
恐懼是人類的自我保護本能
成年人害怕失業、生病,也會怕高、怕鬼、怕黑等,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心理師陳品皓強調,「恐懼及害怕是很正常且健康的情緒。」
「恐懼是人類應對環境自我保護的本能,幫助我們面對危險時可以做出反應,」台師大社會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蔡怡怡解釋。
一般情況下,人類大腦是由負責理性、邏輯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區來做決策,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刺激或壓力,大腦中掌控情緒的杏仁核,有時會搶先支配身體快速反應,如果杏仁核過度反應,產生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就可能會出現不合理或不適當的反應。
由於孩子大腦前額葉皮質區還未發育成熟,因此當孩子恐懼、害怕時,會更加強烈且難以處理。
恐懼的壓力使得孩子杏仁核活躍,可能會有哭鬧、吼叫、黏人、挑釁等表現方式,看在大人眼中,容易被誤認是在「耍脾氣、鬧彆扭」,想停止這些行為,卻反而不斷增加孩子壓力,讓情況更加惡化。
嬰兒怕打雷,2歲怕分離、3歲怕面具
隨著對世界的探索以及認識,孩子成長過程中,某段時期會對某些事情特別害怕。
還是小嬰兒時,只會害怕打雷、鞭炮這種巨大聲響,但2歲後和照顧者分離時,孩子會產生焦慮,也開始害怕他們不理解的東西,所以3、4歲時,孩子經常會害怕動物或面具等。
由於孩子有豐富想像力,但還不能做出合乎邏輯的思考,甚至沒有足夠經驗區分現實或想像,容易對陌生、聲音、影像或黑暗產生可怕聯想,4歲左右往往會開始怕黑,懼怕想像中的危險,擔心陰暗的床底下或緊閉的衣櫥裡可能躲著怪物。
學齡後的孩子,則會開始擔心生活中與安全有關的意外,像是走丟迷路,或現實中存在卻極少發生的事件,例如謀殺、綁架、戰爭、大地震等各種災難。也因為開始了解「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會對「死亡」、「生病」感到焦慮。
蔡怡怡強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步調及個性,年齡只是參考,不是判斷標準,也並不是過了某個年紀就不再害怕。」
「很多人一輩子都很怕鬼,並沒有隨著年紀增長消失,像我自己就是如此,」陳品皓打趣地說,「只是因為不影響日常生活,就沒特別去關注怕鬼的情緒。」
因為不同的先天氣質,有些孩子容易焦慮害怕,往往被貼上「膽小」的標籤,陳品皓說,「其實這類孩子大多比較謹慎,反而不容易發生危險,會害怕並不是件壞事。」
家長們經常鼓勵較「膽小」的孩子多嘗試,希望鍛鍊勇氣,實際上陳品皓卻認為這麼做會適得其反,「對四周較敏感的孩子,生活中已經有夠多恐懼和壓力需要消化,如果觀察到孩子裹足不前時,不必再鼓勵他們去做更多嘗試,若情況允許,就先讓他們在旁邊觀察,當孩子覺得安心時,就會用各自舒適的形式參與。」
家長的態度很重要
孩子害怕的事情,對大人而言經常都是「這又沒什麼,有什麼好怕的」,然而,家長不該漠視、否定或嘲笑孩子的恐懼。
父母應該聆聽並接納孩子的恐懼,讓孩子明白「害怕」是正常且健康的情緒,並協助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恐懼,進一步找出恐懼的原因。
「曾經有孩子非常害怕草地,大人都認為他是害怕草踩起來刺刺的感覺,仔細了解後才發現,他害怕踩上草地,是因為感覺泥土鬆鬆的要陷下去,」蔡怡怡舉例,成人經常誤會孩子害怕的原因,導致沒有辦法真正協助孩子克服恐懼。
由於孩子理解力有限,加上詞彙量不足,往往難以順利表達,陳品皓建議,「除了用嘴巴說,還可以用圖畫或演示的方式,幫忙孩子來表達或釋放心中的恐懼。」
父母對於孩子害怕的事情,也不用反覆強調或渲染。
「人的大腦運作很有趣,當你告訴小孩『不用怕鬼』,大腦會先立刻整理訊息確認『鬼』是什麼,」蔡怡怡談到,「所以一直叮嚀孩子不要怕什麼,等於不斷反覆提醒。」
父母可以協助孩子克服恐懼
蔡怡怡強調,「恐懼是可以被管理以及淡化。」父母可以協助孩子,一起找出具體解決恐懼的方法,或是解開對於害怕對象的誤會。
父母不可能幫孩子創造完全沒有危險及恐懼的真空世界,但可以合理避免孩子無法克服的害怕情境,例如避免讓孩子接觸大量災難新聞,或是觀看恐怖片、血腥片等。
家長的目標不是要消除孩子所有的害怕、擔心,而是幫助孩子能夠面對生活及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情境,學會調整自己害怕擔憂的情緒,找出方法坦然面對恐懼害怕。
「必須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時間克服恐懼,」蔡怡怡強調,可以透過示範、多試幾次、這次不敢下次再來等方式,循序漸進面對他們的恐懼。
當孩子挑戰失敗,責備或批評只會加劇孩子的恐懼和焦慮。就算孩子爬上溜滑梯,最後還是沒能溜下來,父母都應該為孩子願意嘗試,而給予肯定,蔡怡怡強調,「要讓孩子明白,不管成功與否,面對恐懼卻試著去挑戰,就是一件勇敢的事。」
「不要小看孩子克服任何一點成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恐懼,每次克服或挑戰恐懼的經驗,都是重要的經驗值,可以轉化成孩子下一次面對恐懼時的力量,讓孩子明白:我可以如何面對恐懼,」蔡怡怡談到。
當孩子沒辦法再往前一步,或不願意嘗試,那也無妨,蔡怡怡指出,「家長可以自問,孩子不敢盪鞦韆,會怎麼樣嗎?為什麼這是孩子現在非得克服不可的事?」
提高自我效能 幫助孩子面對恐懼
「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比較有能力面對恐懼,」陳品皓指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夠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心和評價,簡單來說就是自信心的來源,也就是「我有信心自己能做到」的依據。
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能增加孩子自信心,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恐懼。
而自我效能的高低,來自生活中各式各樣經驗。
蔡怡怡解釋,「這些經驗不一定和面對恐懼相關,舉凡生活大大小小成功經驗,包括自己扣扣子、綁鞋帶,嘗試過馬路、買東西等,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我有能力』,當孩子覺得自己有越多能力應對周遭環境時,恐懼就會相對減少。」
「我們會感到害怕,是因為失去控制感,不了解也是一種失去控制感,」陳品皓解釋,「孩子會害怕,一方面是不理解,一方面是沒能力控制,隨著逐漸長大,理解多了或是有能力了,對於害怕的事情反應自然就會逐漸趨緩。」
其實,當孩子感覺有點害怕時,父母也未必每次都得幫孩子想應對辦法。
例如孩子們常常要人陪伴去上廁所,「如果當時家長沒辦法幫忙,就讓孩子『硬著頭皮』去面對,」陳品皓說,「有的孩子會帶著娃娃一起去、有的選擇大聲唱歌壯膽,讓孩子試著自己想出辦法應對恐懼,面對挑戰、解決問題,這就是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堡壘,孩子們往往會在外面的世界和堡壘來回中成長。
「父母和孩子應該像跳恰恰,有時進、有時退,」蔡怡怡認為,「當孩子感到害怕時,能安心回到父母懷抱,但孩子想要挑戰或是嘗試生活自理時,父母則可以退出放手。」
陳品皓強調,「孩子們的恐懼害怕,如果不影響生活,父母大可放寬心,只要陪伴等待,多數孩子都會隨著認知能力增長及生活經驗累積,逐漸自己克服大部分的恐懼。」
協助孩子面對恐懼,蔡怡怡簡單整理出CECEWC原則提供給家長:
同理(Compassionate) | 傾聽且不否定孩子害怕的感受。當孩子害怕時,先接受並傾聽他的感受,提供機會讓他發問。也可以透過跟孩子分享自身小時候害怕擔憂的經驗,同理孩子感受。 |
探索(Explore) | 與孩子談談他恐懼和擔憂的事情,除了舒緩孩子情緒,也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了解他真正恐懼的原因所在。 |
陪伴(Company) | 當孩子害怕時,讓孩子知道「放心,有我在」,給予安全感,有利於讓孩子更快穩定情緒。 |
解釋(Explain) |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向孩子解釋,並提供適合孩子年齡的方法,應對「恐懼」,重複練習情境,增強自我控制能力,舒緩害怕、恐懼的情緒。 |
等待(Wait) | 孩子不一定願意馬上面對,甚至有可能會退縮,家長應給予時間不強迫,等待孩子慢慢感覺對情況能掌控,恐懼就會漸漸減退。 |
肯定(Confirm) | 無論孩子最後有沒有克服所害怕的事情,都應該給予肯定。 |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