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烏醫師專欄】破除「懷孕多休息」迷思,孕婦職場友善的重要
(孕婦需要多休息,但並非是不能動!圖/shutterstock)
首先,「流產」的定義是指五個月內的胚胎沒能留住,六個月則是「早產」,並非「流產」,如果是三個月內流產,最常見的原因是胚胎發育不正常,四到五個月流產最常見的狀況則是子宮頸閉鎖不全。
多休息不等於不能動
提到早產,背後的原因就很難釐清,每當安胎安不住時,孕媽咪總是會心碎地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早產前的食、衣、住、行總不免被拿出來放大檢視,也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性,讓許多孕婦在孕期飽受壓力、行事綁手綁腳。
回到事件本身,就現有的文獻可知道,「運動不會引起早產,但長期的慢性工作壓力、久站的確會增加早產的發生。」也曾有研究發現,輪班工作有可能會增加早產的風險,也就是說,事件的主角不會因為只單純跑了一場活動就早產,但若是她在孕期仍每天承受工作上、精神上的壓力,那就可能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所以說,「懷孕了就要多休息」,這句話其實只對了一半。休息,應該是指避免工作中的過度疲勞或精神壓力,並不是要把孕婦綁在床上、關在家裡。勞動部其實也有明令「懷孕期間因生理上變化,申請改調較為輕易之工作,雇主不能拒絕」,就我在門診觀察,孕婦的職場友善在這幾年的確有緩慢的進步,但仍有許多地方很難改善。
大環境不易落實孕婦職場友善
我們都知道化療藥物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畸胎性,提供化療藥物的工作人員即使受過完整訓練,仍存在職災的風險,但是化療病房的護理師一旦懷孕,卻往往無法轉調其他單位,「以前大家懷孕也是照做啊,就自己小心一點不要打破、滲漏就好。」
當大環境中瀰漫著要孕媽咪自行承擔風險時,個人往往不敢發聲,也會怕因自己的據理力爭影響單位的和平。曾經在診間遇到一個高齡41歲的媽媽,原本深受主管賞識,懷孕之初,主管還很興奮地昭告天下,但隨著她孕吐、害喜症狀愈來愈嚴重、體力不支、工作表現下滑,主管竟然私下傳訊息羞辱她,「我沒想到你懷孕就變這麼廢」,甚至立刻將她調到薪資較低的職務。
我鼓勵她搜集資料,向勞動部舉報,也花了很多時間來安撫她激動的情緒,但我不禁反思,在孕婦職場友善這件事上,我能做的是那麼少,還有多少隱忍、沉默是我所不知道的。
去超商買冰飲,店員可能會質疑,「孕婦喝冰對胎兒好嗎?」在健身房跑步、扛槓,路人可能會罵孕媽咪只顧自己耍帥,不管胎兒安全,但是當孕婦在職場上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時,又有多少人會跳出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