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增加孩子「挫折耐受度」才是對他好?心理師:孩子和父母是不同個體,會有不同的生命經驗「他們不用和我們一樣!」

增加孩子「挫折耐受度」才是對他好?心理師:孩子和父母是不同個體,會有不同的生命經驗「他們不用和我們一樣!」

傳統社會思維認為,孩子越早接受挫折、耐受度越高能且更能適應生活,因此從小到大都是威嚴式教育。
以前的父母,和孩子有著明確的上下關係;現在的父母,則比較像朋友,但無論是希望孩子提高挫折耐受度、或者一切規劃好希望孩子照著走,都無形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父母將成長模式套在孩子身上

臨床心理師曾心怡於臉書粉專分享,最近看到有篇文章被瘋傳,內容大抵是要孩子學會磨練,孩子覺得委屈,但媽媽也覺得委屈。

未來的世界充滿危險,因此教養需要讓孩子提早接受各種刺激,內容令她百感交集。

許多父母親在長大的過程中,遇過許多傷,心裡跌得坑坑疤疤的。當孩子出生時,深怕孩子也和自己一樣,人生也遇到許多震撼教育,怕他不能吃苦,怕他被挫折打倒。

因此會不斷地和孩子說:「你知道你過得很幸福嗎?」、「你知道爸爸媽媽在你這個年紀已經如何如何了嗎?」

由於自己透過吃苦中成長,也會沿用一樣的方式,希望讓孩子提早接受磨練,有堅強的心性。

父母|孩子|挫折耐受度|挫折|刺激|貶抑|負面情緒|臨床心理師

曾回頭「向內看到自己的傷」嗎?

也許父母心裡在成長過程中已經有太多的傷,但是無法「向內看到自己的傷」,因為太痛了,於是用嚴格的方式對待自己,也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孩子。

我也聽過許多長大的成人,告訴我在他們的家庭裡,不明白為什麼爸媽,要忽略或是否認自己從學校或是人際關係中所帶來的難受,不明白為什麼要在自己不知所措時,還要接受各種「你這樣很沒用」的貶義。

於是長大的他們,總是渴望心情有個港灣可以環抱,不求幫忙解決問題,只求在人生疲憊的路上,回頭看到有個溫暖的地方,成為自己的安全基地。但又流淚告訴自己:死心吧,家,不是靠岸的地方。

不要忽視孩子的負面情緒

難道增加孩子的挫折耐受度,就得對孩子的情緒殘忍?

從來都不是的。當我們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忽視、甚至貶抑,孩子學習到的不是「我該堅強」,而是「我有這些情緒是不對的」、「我在爸媽的眼中好差勁」。

也許孩子長大後可以學會獨立面對生活,但很多時候是帶著用壓抑情緒與武裝自己的方式前進。

為何要壓抑?因為被教導情緒是不對的。

為何要武裝?因為沒有人會保護自己。

父母|孩子|挫折耐受度|挫折|刺激|貶抑|負面情緒|臨床心理師

勇敢前進的動機不應該來自貶抑

曾心怡表示,前天孩子運動會,在跑大隊接力前,看到老師放了一段影片給全班孩子們,是一場孩子之間的球賽,有了輸贏之後,兩隊相互擁抱的紀錄。

老師說:「我們可能是贏的那方,當然我們也可能是輸的那一方,重點是我們都努力過了!」

然後看著孩子們的比賽,有孩子鞋掉了仍繼續咬牙往前跑,心疼也感動。

那些為了自己想要而衝刺的動機,不用來自於貶抑、不用來自於刺激,更不用來自於「我以前都可以,你為什麼不行」的論點!

「能夠勇敢前進,往往是因為知道回頭有休息與療傷的地方。」

孩子不用和我們一樣!

當孩子覺得大人看見他、願意理解他,孩子也才會認同大人,把大人想要告訴他們的世界,放進自己的心裡。

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生命經驗,他們不用和我們一樣,我們也不用拿自己和孩子比較。

身為父母親,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成長之路,需要自己來完成;身為父母親,在陪伴孩子成長中所承受的疲憊與委屈,也不需要孩子來負責,孩子要負責的是他們自己的成長,不是我們的情緒。

成為父母,願我們都能一起練習向內看見自己。

父母|孩子|挫折耐受度|挫折|刺激|貶抑|負面情緒|臨床心理師

不同氣質孩子更需要磨合時間

網友分享:「接受好重要!區別孩子跟自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特別是跟自己氣質不同的孩子。因為不同、不太了解,需要更多時間磨合與接受。育兒最需要的就是時間啊......」

「我以前的舊思維、也是如此,後來我才發現,這是我的生命課題不是孩子的。我生命重要的第一人是自己,把自己重新接納、和愛回來,給出去的愛才能接著孩子的需要。」

臨床心理師曾心怡  
facebook: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孩子受傷了」媽媽的懷抱是世界上最溫暖、療癒的地方,那媽媽受傷了呢?
以前的孩子多好帶,現在小孩都很「玻璃心!」童童老師:過去壓抑式的教導,讓大人們沒有學著如何「接住」孩子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