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該責罰嗎?白袍醫師分享「不打他並不等於不要求他」:打孩子是速效的,但將來會付出更大成本
換到以前,答案是無庸置疑的,哪個孩子不是被打大的?但如今,無論是國外研究或專家建議,皆認為體罰將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兒科醫單親爸體罰受爭議
這幾天,發生兒科醫單親爸爸家暴孩子的新聞,孩子們在睡夢中被叫起責打、甚至一連打了50個巴掌,還有踹的行為;從他的文字中,看見了一個挫折且疲憊的爸爸,但孩子的心也受傷了。
對此,白袍醫師分享了他17年參加美國兒科醫學會年度大會時,被不斷提起的重點詞彙「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也就是兒童期的「不良經驗」,包含了:身體虐待、情緒虐待、忽略等。
童年期創傷ACE
這些不良經驗可能會影響孩子長大之後的各種身體健康;像是可能會早死、容易得癌症、容易得到三高等慢性病、容易酗酒等等。其實已有很多理論去解釋,為什麼童年期的傷害對孩子有一輩子的影響。
白袍醫師表示,這也是他為什麼一直強調自己「不體罰孩子」:「我支持不可忽略孩子、不可體罰。因為打孩子是速效的,但是在將來會付出更大的成本。」
但這是他個人的做法,不會因此責怪其他人,同時他也認為用責怪的方式,幫助不了家長!
和孩子一起訂出家規
常有家長問他:「楊醫師你不打小孩,你覺得就不該要求小孩嗎?」「他做錯事的時候,真的不可以責罰嗎?」
白袍醫師解釋,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在門診問過我的家長,或見過我家小孩的家長可能知道我是很嚴格的父親,只是我不打他並不等於我不要求他。」
他非常推薦的方法之一是「訂家規」,將底線畫出來,明白地讓孩子知道哪些規矩是他必須遵守的。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跟他一起討論。例如:吃飯一定要坐著吃完才可離開、看電視必須保持三公尺以上、對人一定要說謝謝、犯錯一定要道歉等等。
家長也必須遵守,與孩子平等
訂完家規,家長只需要擔任「執法者」,而這種方式有好多好處。
1. 對孩子的管教,是針對「行為」,並不針對個人
也就是對事不對人,責備他是因為「行為」,而不是個人。簡單的說:「你這個人是好的,但是行為不對,只需要修正行為,你依舊是個好人。」
2. 你是依照「規則」做出反應與判斷,這些規則家長也必須遵守,自己並非至高無上
家長跟孩子在同一條線上,這樣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家長也可以減少心理壓力。因為「我們是平等的」,我不是「濫用權威」,且是依據「規定」而非個人喜好。
3. 家規是來自於「共識」
既然是共識,那大家就有遵循的必要性。特別是這個共識如果孩子有參與,那他有更高的傾向會去遵守。
責備家長沒有幫助!
針對最近新聞事件網路上一片罵聲,白袍醫師也認為,推廣ACE這個觀念是好的,但是不應該用這個研究「單純的」責備家長。
舉例來說,美國的研究發現,高風險家庭有幾個特色:貧窮、未婚生育、單親家庭等等;其中出身貧窮家庭的孩子,童年期有不良經驗的風險是一般家庭的五倍。
難道貧窮是那個家庭的錯嗎?一味的責怪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所以在美國,他們是這樣做的:
1. 辨認出高風險家庭,政府提供資源介入。
2. 教育兒童相關工作者:如醫師、護理師、教師等,讓他們明白童年不良經驗的重要。
3. 必要時隔離孩子與其原生家庭。
4. 社區住戶之間互相幫忙
等等........
白袍醫師指出,責怪家長,從來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教育!讓整個社會明白這問題的重要,一起提供資源解決,這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兒科醫師楊為傑
facebook:白袍旅人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