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行李沒帶齊?不得不終止妊娠的4種常見情況,依週數決定引產方式
(催生和引產是選擇終止妊娠的主要兩種方式。圖/shutterstock)
選擇終止妊娠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催生和引產。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邵芷萱說明,催生與引產是指胎兒生產方式的不同,「催生是孕婦在孕後期已經出現產兆,但因子宮頸不夠成熟或子宮收縮強度不夠無法讓產程繼續,醫師會使用催生點滴或塞劑,以加速產程;而引產則可能發生在孕期任何階段,產兆還沒出現,但因胎兒或母體狀況,必須終止妊娠,醫師須以人工方式誘發產兆,進而把胎兒娩出。」
終止妊娠的常見原因
根據《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的規定,懷孕24週內可進行合法的人工流產,懷孕12週以內者,需於有施行人工流產醫師之醫療院所施行;超過12週者,則應於有施行人工流產醫師之醫院住院施行。一旦孕期超過24週,就不能依孕婦意願進行人工流產,除非胎兒或母體存在重大異常或疾病。
邵芷萱醫師提到,常見必須終止妊娠的原因,分為以下4種情況:
1.胎兒生長不如預期
無論是胎兒本身存在的問題,或是子宮環境不佳,如:子宮受到感染、胎盤功能不佳等,經評估需靠外界的醫療行為幫忙時,醫師會建議孕婦終止妊娠,提早引產。
2.母體狀況不佳
孕婦本身患有遺傳性疾病,或是正在接受大量放射性或化學藥物治療,又或是懷孕中後期因子癇前症等其他疾病,導致母體的肝腎功能異常,心肺功能無法負荷等,醫師會建議讓胎兒儘早離開母體,以確保母體和胎兒安全。
3.胎兒患有重大缺陷或疾病
經過產檢發現,胎兒患有染色體基因異常(如:唐氏症、愛德華氏症和巴陶氏症)、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抑或是嚴重畸形等,醫師評估出生後存活率不高,也會建議提前進行引產。
4.胎死腹中
死胎在母體待在體內過久,會影響孕婦的凝血功能異常而產生併發症,一旦經檢查發現胎兒已無心跳,就會進行引產。
發現癌症.只能終止妊娠嗎?
懷孕是喜悅的事,當媽媽懷孕期間,不幸發現罹患癌症,只能有終止妊娠的選擇嗎?邵芷萱醫師表示,「懷孕是可與癌症共存的!重要的是,媽媽們別因為胎兒而延誤就醫。」她說,主要根據癌症的期別來決定治療方向,像是女性常見的子宮頸癌,早期先進行初步處理,婦產科會與多科別醫師溝通討論,使得懷孕與癌症治療同步進行,同時也會確認胎兒合適的出生時間,確保母體與胎兒的健康。
(引產過程中,多少存在風險,孕婦及醫師都必須小心處理。圖/shutterstock)
不同週數的引產方式
當孕媽咪必須提前終止妊娠時,根據懷孕週數,會有不同的進行方式。邵芷萱醫師表示,針對七至八週前的懷孕,醫師會使用藥物或陰道塞劑來進行自然流產,「由於這類的藥物多為黃體素拮抗劑,具有心血管收縮的效果,需要依據媽媽本身狀況以評估適不適合。使用藥物後,也會為孕婦帶來些許的副作用,像是腹痛、噁心想吐等。」
當懷孕週數達到14週(內)左右,使用藥物流產的效果有限,可能會有部分組織殘留,這時醫師會建議進行手術流產,邵芷萱醫師表示,孕婦會需要接受靜脈注射麻醉藥,以手術方式進行人工流產,相較於藥物流產,可能出血量較大,對於媽媽身體的傷害會來得大一些。
而大於14週以上的引產,邵芷萱醫師指出,「其實就像是在模擬分娩」,孕婦必須住院,醫師會施打催產素點滴,加強子宮收縮,或是給予子宮頸軟化劑或其他前列腺素藥物,加速子宮頸的軟化,使得孕婦能將胎兒娩出。「多數產婦會以自然產為主,但如有特殊情況,像是前置胎盤、胎位不正、過去曾有過子宮手術、產程遲滯、胎兒小於1,500克等,在子宮收縮生產過程中,擔心有子宮破裂可能性,則會採取剖婦產。「建議可與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合自身的生產方式。」
邵芷萱醫師強調,懷孕到了這階段,子宮被撐得很大,呈現充血狀態,因此,在引產的過程中,多少存在風險,包含子宮收縮強度過強,導致胎盤剝離,甚至是子宮破裂,又或是子宮的強烈收縮,造成胎兒窘迫等,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孕婦及醫師都必須小心處理。
20週以前終止妊娠.稱「流產」
女性本身因種種原因,在懷孕20週之前,必須提早終止妊娠,稱為「流產」。若是時間再早一些,在懷孕12週以前就歸類於「早期流產」,而流產週數在懷孕13至20週之間,則稱為「晚期流產」。
而流產又分為自然流產及人工流產,可能是因為胚胎發育不完全,或是基因問題,也可能是母體本身的因素,像是自體免疫異常、感染等問題,當母體知道無法再保住胎兒時,胎胚就會自然流出;而人工流產則是透過藥物、手術等外力,讓胚胎被迫離開母體。
(懷孕中進行引產的孕媽咪,由於身體經歷一場生產過程,建議休息最少一年到一年半,再進行備孕。圖/shutterstock)
再次懷孕的適當時機點
不得已送走寶寶,許多孕媽咪都會期待下個寶寶的到來。關於再次懷孕的時機點,需根據當時流產的週數,來決定下次懷孕的準備時間。邵芷萱醫師提醒,如是八週內的流產,好好休養個二至三週為佳,但如流產週數已達12週以上,建議比照坐月子方式,花上一個月的時間予以適當休息,並注意惡露量,進補時也要避開活血的中藥材,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及鐵質,約一至三個月後即可進行懷孕準備。
邵芷萱醫師指出,對於在懷孕中後期進行引產的孕媽咪,由於身體經歷一場生產過程,就像是臨盆的媽媽,各方面的器官都必須得到良好的修復,因此建議休息最少一年至一年半左右,再進行備孕,「而備孕期間,多補充葉酸,有助於胎兒的神經管發育,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相信寶寶很快會再次找上門。」
24週以上胎兒.存活率大大提升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未足月出生的胎兒,存活率大大提升。邵芷萱醫師提到,約在23至24週左右出生的寶寶,能自行呼吸,引產後救活的機率相當高,不過仍要留意早產兒存在的併發症。
另外要補充說明的是,如是在20週以下引產的寶寶,無須報戶口,但若是在20週以上引產的寶寶,出生後有心跳,不久後才離世,醫療院所會開立出生及死亡證明,爸媽需要報戶口,也能依規定領取生育補助。
(邵芷萱醫師向引產的媽媽們喊話,「最重要的是將身體養好,就能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圖/shutterstock)
醫師分享不捨案例
「在臨床上,終止妊娠的案例其實不少,每次遇到,內心實在很不捨。」邵芷萱醫師分享曾碰過一位產婦,準備迎接第二胎,與醫師約好在妊娠38週左右進行剖腹產,不料到了剖腹生產前幾日,發現胎動明顯減少,回診檢查時,發現胎兒卻已沒了心跳,「這位媽媽依然要接受剖腹產,只是所要迎接的卻不是新生兒,而是已逝去的一條生命……」
她還遇過一個案例,胎兒因為羊水異常,無法在子宮內正常發育,醫師給予的建議是夫妻倆需討論是否要終止妊娠,將胎兒引產,邵芷萱醫師表示,「與病患之間的討論過程十分煎熬,引產必須經歷有如生產時的疼痛,但媽媽卻再也感受不到胎兒的哭聲及溫暖,身為醫師的內心也相當不捨。」
「因為剛成為雙寶媽,那種想成為媽媽卻期待落空的心情,想必每位孕媽咪都難以承受。」邵芷萱醫師提到,遇上這樣的孕媽咪,醫師能做的,除了減少術後可能造成的不適症狀,也會儘量降低孕婦所接收的刺激,而身旁的家人及朋友,將會是媽媽們最強大的後盾。
她也向曾有過類似經驗的媽媽們喊話,「千萬別灰心,可看作是寶寶行李沒帶齊,放寬心、做好準備,最重要的是將身體養好,就能迎接新生命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