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曝:車內化學物質多,久待恐致癌!7招降低風險
國人跨縣市通勤或出遊相當普遍,根據交通部統計處108年的資料顯示,國人每天平均花1.8小時開車,原因以「洽公和業務使用」的開車時間最長。有研究顯示,長時間待在車內可能有害健康。
車內佈滿有毒化學物質 研究發現待1.5小時就有致癌風險
無論是新車或舊車,進入車內是否常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這氣味很有可能是揮發性的有機物(VOC),早前的研究已發現,車內常見的揮發性化學物質包括苯、甲醛、乙醛等等。
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研究團隊以常見的中型休旅車作為場域,內裝包括塑料、皮革、織物等等,並模擬車內溫度,從21度慢慢提升至63度。
研究團隊同時用一種名為「增量終身癌症風險模式(Incremental Lifetime Cancer Risk)」的模型來評估兩類人:每天待在車內總計12小時的司機和1.5小時的一般人,他們接觸苯、甲醛、乙醛等化學物質的致癌風險。
最後從車內取得空氣樣本,與風險模型對照,發現除了一般人在車內的苯未達風險標準10-6之外(即在這個環境下,一百萬個人中罹癌未超過1人,這是風險評估普遍使用的標準),甲醛、乙醛都超過了標準,其中以甲醛的風險最高。
該研究刊登在《細胞報告:身體科學(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中。
車內汙染與癌症的風險,2021年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也發現,只要待在車內20分鐘,苯和甲醛就會超過安全標準,「車廠製造車輛,應該要用其他的材料來取代這些有毒的化學物質,」加州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佛茲(David Volz)說。
透過呼吸道進入身體 做到7點降低傷害
甲醛、乙醛、苯這些化學物質存在於汽車內裝、地毯和內裝接的黏著劑等等,這些化學物質會透過皮膚、呼吸道進入身體,美國生態中心(Ecology Center)科學家吉爾哈特(Jeff Gearhart)將其稱為「化學物質雞尾酒」。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系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苯是一級致癌物,會導致血癌;甲醛也是一級致癌物,可能造成血癌、鼻咽癌等等。
不過開車有時不可避免,更不可能有人買了新車卻不開。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認為,其實不必太擔心,該項研究使用的風險評估背後意義,是「終生都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中」,顯然不符合現實生活。
且根據該研究,車內的揮發性有機物大約2個月後就開始降低,其他類似的研究則發現約6個月後會降低,「所以該注意,但不用太過擔心。」
現在有車廠致力於使用環保材料來降低車內有毒物質,莊凱任指出,這的確有幫助,但缺乏相關資料和標準,目前還是車廠各說各話,例如使用後車輛內裝會溢散出多少有毒物質,如果有車廠真能提出數據,對消費者而言才有意義。
7個方法降低致癌化學物質對身體的影響
-
避免烈日曝曬。顏宗海表示,溫度升高,車內的揮發性化學物質的濃度會跟著增加。
-
保持通風,上車後可以先開車窗。
-
如果使用空調,建議使用車外循環模式。
-
更換冷氣濾網。
-
使用車內空氣清淨機。
-
使用活性碳。莊凱任指出,活性炭能幫助吸附車內有毒的物質。
-
使用盆栽。擺放一小盆蘆薈、虎尾蘭等等能幫助吸附車內有毒物質。不過植物的吸附能力有限,建議搭配其他方式一起淨化車內空氣。
文/新研究曝:車內化學物質多,久待恐致癌!7招降低風險
更多文章請見 康健雜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