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外食該怎麼挑?4個給爸媽的兒童外食健康訣竅
台灣被譽為小吃天堂、到處都是銅板美食,加上疫情過後外送成為民眾的日常,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以下簡稱國營調查),如果扣除學校的營養午餐,全體國民仍有有超過五成,每週超過5天至少一餐是外食;反而只有一成的人,每天有一餐在家裡吃,可見外食、外送已經成了日常飲食的主流。
兒童外食常見問題
雙薪家庭為常態的現在,家長也常需要外食、外送來幫忙張羅孩子的三餐。外食對孩子一定不好嗎?婦幼醫院兒童減重門診諮詢營養師林俐岑表示,如果選對餐點,其實外食也能吃得健康,不過有兩點確實是外食無可避免的,第一:無法知道外面餐點使用的食用油品質。
第二:外食大多重口味,鈉含量都很高。吃進太多不好的油脂,對身體會有影響,例如美國心臟協會就指出,長期吃過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如豬油),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或是把葵花油、大豆油等較不穩定的油品高溫烹調,也容易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和過敏。
因此如果有機會,林俐岑鼓勵家長週末的三餐或週間的晚餐,可以選幾天在家煮來吃,如果孩子夠大了,也可以邀孩子一起準備餐點,不但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也能訓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外食普遍的問題為油炸物和精緻澱粉過多、青菜水果及全穀類太少,但這可以選擇不同餐點品項,營養師建議以下4個外食訣竅,做對了吃外食也能幫孩子組合一餐美味又健康的餐點
兒童外食訣竅有哪些?
關於兒童外食的點餐訣竅,營養師給予以下四大建議:
訣竅1:依照孩子的年齡選擇食物及份量
兒童在學齡前、國小、國中和高中階段所需要的飲食份量不同,比如不會要求三歲的孩子要吃下一份成人餐點,又例如1歲以前的孩子不能吃蜂蜜等,根據不同年齡層會有差異。
以下整理國民健康署兒童六大類食物每日飲食建議份量,提供家長參考。
一、嬰兒期(未滿一歲)一日飲食份量建議
截圖自嬰兒期營養參考手冊。
二、兒童期&青春期 六大類食物一日攝取份量建議
兒童、青少年六大類食物一日攝取份量建議 |
||||||
年齡 |
全穀根莖類(碗) |
豆魚肉蛋類(份) |
乳品類(杯) |
蔬菜類(份) |
水果類(份) |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
1-3歲 |
1.5 |
2 |
2 |
2 |
2 |
4 |
4-6歲 |
2.5 |
3 |
2 |
3 |
2 |
4 |
小學1到2年級 |
3 |
5 |
1.5 |
3.5 |
2.5 |
4.5 |
小學3到6年級 |
3.5 |
6 |
1.5 |
4 |
3.5 |
5.5 |
13-15歲 |
4 |
6 |
1.5 |
4.5 |
3.5 |
6.5 |
16-18歲 |
4 |
6.5 |
1.5 |
5 |
3.5 |
7 |
備註:
|
||||||
國建署提供的飲食份量是以「每日」為單位,家長在點外食、外送的時候,就可以考量六大類食物在三餐中的比例,比如小二的孩子早餐多吃吐司、饅頭等澱粉配牛奶,缺乏蔬菜和水果,中餐和晚餐就可以多點燙青菜、生菜沙拉,或是飯後點心就給水果等。
此外,有時候外食或外送「一人份」套餐或便當中,對學齡前或國小的孩子來說,精緻澱粉(飯、麵等)可能太多;豆魚肉蛋和青菜太少,這時家長可以選擇另外單點青菜或毛豆、滷豆干、白斬雞、清蒸魚等菜品來補足,多的澱粉可以跟大人分食。
如果是點外送回家吃,偶爾搭配便利超商的雞胸肉補蛋白質也還可以,超商食物的問題是為了要長時間保存,因此有許多防止腐敗的添加劑、調味也比較重,並不適合常常吃。
至於孩子要吃多少份量,雖然國健署有建議份量可參考,然而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認為,還是要視孩子的食量、身高體重和運動量來衡量。
另外,李婉萍也要強調一個概念,不管食材有多健康,都不能毫無限制地讓孩子攝取,不管外食或家長自己準備食物,都要注意。
李婉萍她曾經遇過一個案例,孩子的體重超標許多,但發現三餐和點心的內容都沒有異常,也沒有攝取太多油炸物和含糖飲料,細問之下才知道孩子把全脂牛奶當水喝,每天會喝下1,000-1,500cc 左右的牛奶,每天的攝取的熱量都超標,所以孩子的體重才會居高不下。
訣竅2:食材多元化,六大類食物都要吃
林俐岑觀察,許多家長帶孩子外食時,會選擇小吃店,但是常常給孩子吃下的食物太過單一,例如:去麵店只吃乾麵、炒麵,或只點一顆肉圓、一份炒飯等。
這樣的缺點就是大部分只吃到澱粉和少許蛋白質,缺乏其他種類的食物。
林俐岑提醒,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餐廳,小吃店、義大利麵店、日式餐廳等,家長選擇餐廳和點餐的原則,就是選擇供應食物能儘量涵蓋六大類食物、食材多元化的餐廳。
比如有些餐廳全部都供應炸物,或是只有炒飯、炒麵和燴飯可選,可能就沒有那麼適合孩子。
到了餐廳該怎麼點?如果是澱粉份量多的餐,例如:義大利麵、炒飯等,不必全家一人一份,可以大人小孩一起分食,再另外點生菜沙拉、炒青菜等。
蛋白質的部分可以點豆腐、素雞類的植物性蛋白質,或是有烤魚、烤雞也很不錯,若覺得蛋白質不夠,孩子也還吃得下,餐後補一杯牛奶也可以。
因此,如果不知道要選擇什麼餐廳,自助餐也是很好的選項,自助餐的好處是澱粉類的選項很多,也常常有紫米飯、糙米飯可選,或是水煮南瓜、水煮玉米替代飯麵也很好。
自助餐的選項多元,也有各種顏色的蔬菜可選,較能吃到涵蓋六大類食物的選項。
如果覺得食物份量、六大類食物很難記,也可以參考國健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就能大概知道孩子每餐該吃什麼食物、吃多少是比較合適的。
訣竅3:盡量吃原型食物,有意識吃各色蔬菜、全穀類
所謂原型食物是指自然形態的食物,也就是盡可能吃保留原貌的食物,例如說都是以馬鈴薯為食材,烤馬鈴薯就是原型食物;洋芋片則是高度加工的食物。
林俐岑表示,不管大人或小孩,外食餐點都應該儘量選擇原型食物。
原型食物的好處是可以保留較多的身體所需營養素,避免吃下太多添加物或調味料,至於哪些是原型食物,判斷方法就是愈容易看出由哪種食材烹調而成,就是愈接近原型食物。
舉例來說,烤魚、煎魚都一望即知;但如果做成魚排、魚漿、魚柳條,基本上很難從外觀知道這些魚肉製成,就是加工食品。
因此愈看不出來是由哪些食材做成,就表示加工程度愈高,比如:貢丸、蛋餃等火鍋料,或是香腸、火腿和熱狗,還有炸雞塊等,都是高度加工的食品。
當然,偶爾還是可以吃加工食品,但要留意頻率,如果常常吃、天天吃,對兒童的營養攝取會有不好的影響。
訣竅4:留意烹調方式,以蒸、烤為主
在選擇帶孩子外食、點外送時,也要注意餐點的烹調方式。清炒、蒸或煮都是還不錯的方式,油炸、照燒就不是那麼合適。
林俐岑表示,還有一個常被家長忽略的,就是「羹類」的食物,很多孩子喜歡把羹湯攪飯吃。但羹湯其實是高度精緻的澱粉,而且調味通常很重,等於孩子吃了澱粉+澱粉,而且還攝取了過多的鹽和糖。
至於外食常見的油炸食物,李婉萍表示,很多家長認為油炸物最大的缺點就是熱量很高,但忽略了其他心血管和致癌物的風險。
「我家孩子瘦瘦的啊,多吃點油炸也沒關係吧?」林俐岑解釋,油炸時油都會經過高溫烹調,如果餐廳用較劣質的油、回鍋油,幾乎都會產生致癌物,對於孩子正在發育的細胞相當不利,油炸的食物吃太多,可能讓孩子的細胞呈現慢性發炎,過敏、抵抗力低都可能找上門。
其次,因為孩子活動量大,比大人不容易發胖,但是油炸食物對心血管、血脂的風險,並不會因為孩子年紀小就沒有風險,同樣會影響孩子的心血管健康。
在醫院服務的林俐岑,也看過孩子的血壓、血脂甚至血糖都已經飆高,就是因為飲食高油高糖的關係。
資料來源:李婉萍/製圖:劉茵琪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 兒童外食該怎麼挑?4個給爸媽的兒童外食健康訣竅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