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不愛運動的孩子,大人不會說他有問題;愛運動,不愛背書的孩子,卻可能被誤判為過動症

不愛運動的孩子,大人不會說他有問題;愛運動,不愛背書的孩子,卻可能被誤判為過動症

你的孩子真的是過動兒嗎?有沒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我們有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困難與需求?「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人本教育札記》專欄作家李佳燕醫師呼籲社會對於過動兒的判定應該更加謹慎。

文章目錄

我曾經遇過一個就讀小學三年級的男孩,一進診間,他跟我聊了三十分鐘之後,我將他「放生」,和他的父母繼續談。

在我和他的父母談話時,他衝出診間,再衝到掛號處,衝來衝去,約莫有十來次。

衝完,小男孩開始往診療床跳。要跳上診療床並不容易,所以他還會先來一段助跑。跳上診療床之後,他會再跳下來,助跑、跳上床、跳下床、助跑……這樣又十來次。接著,他把我剛剛和他玩的好幾疊遊戲王卡,先像炒米粉似的大鍋炒,炒得卡片四處飛,然後,乾脆像天女散花般,將遊戲王卡往天花板拋去,卡片撒落一地。診療床上的毯子和枕頭被他踢到地上,地上則鋪滿了遊戲王卡。整個診間亂七八糟到難以想像。

過動兒│adhd 

如果我的觀察只停在這裡,我一定會說:「是的,他是一個過動兒。」可是,在我繼續和他父母談話的一個多小時裡,玩遍了我診所內所有的玩具之後,他竟然在候診室選了一本不是漫畫,也不是繪本的故事書,然後就坐在診療床的角落,靜靜地讀書讀了四十分鐘。

我訝異地問他的父母:「他在家裡也會這樣安靜地閱讀嗎?」

父母說:「當然會啊!他很喜歡閱讀,一讀,可以讀一整個上午,但就是不喜歡讀課本。」

我肯定地告訴他的父母:「你的孩子精力充沛,充滿好奇心,需要大量運動的時間。可是,他不是過動兒。」

若非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觀察,我差點就誤判了一個孩子。

為何孩子被誤判是過動兒?

常見的是,當母親與老師所做的評估量表差距甚大,即使是做所謂的測驗,看似很科學,也會因為孩子當下的狀況而失準。許多情況也容易被誤以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像是以下:

1.身體有其他的疾病被當成過動兒

A.弱視

曾經在報上讀到一位眼科醫師的投書,描述在他診所遇到的一名弱視兒,被誤以為是過動兒的經過。

這個小病人五歲時,到好幾家大醫院、經四位兒童心智科醫師鑑定確診為過動兒,同時也治療了一年,但是改善不大。升上小學一年級之後,檢查視力,才發覺孩子有嚴重的弱視。經視力矯正之後,所謂的「過動症」同時改善,學習也進步了。

孩子看不清楚老師教學時的書寫,自然不瞭解老師在說什麼。既然看不清楚,只好自己找樂子來玩。所謂的過動兒,其實是弱視兒。

過動兒│adhd

B.重聽

我自己也曾遇到一位重聽兒,卻被老師誤以為是注意力不足。這個孩子長得高大,座位被安排在最後一排。因為重聽,聽不清楚老師上課的內容,老師叫喚他,也不知道要回答,呈現放空的狀態。後來戴上助聽器,同時老師將他的座位挪到第一排之後,孩子放空的狀態改善許多。

C.過敏

還有現在很普遍的過敏兒,眼睛癢、鼻子癢、皮膚癢、鼻塞,流鼻水……以上的症狀,足以讓孩子一下子揉眼睛,一下子挖鼻孔,一下子搓鼻子,一下子彎腰抓癢,大人不明就裡,單只看他動個不停,「過動」的標籤便貼上來了。

另外,氣喘兒經常服用來改善過敏體質的藥物「欣流」,也有少數孩童使用之後,會呈現躁動不安、情緒暴躁的情況,往往也會被誤以為是過動症。其實停藥之後,躁動情況便能緩解。

2.感覺統合失調被當成過動兒

曾經有一位母親與我分享她兒子的遭遇。從讀幼兒園開始,她的兒子即問題重重,上課不是吵鬧不休,就是躲起來,讓老師找不到小孩。老師講故事,其他的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他卻滿場奔跑,完全無法靜下來聽故事。

老師高度懷疑孩子是過動兒,母親便帶孩子前往醫院就診。醫師先安排職能治療,母親說他們遇到非常有耐心的職能治療師。

不過,治療師透過與孩子的互動以及長期觀察之後,告訴母親:「妳的孩子不是過動,他是有嚴重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他無法透過文字來瞭解抽象的意涵,必須使用非傳統的方式來教導他。」

孩子六歲後,沒有上一般的小學,而是以自學的方式學習。孩子現在已經十歲,充滿求知欲望,會主動找尋學習的素材。最重要的是,孩子找到他獨特的學習方式,心情開朗,是個陽光少年。

3.愛運動的特質被當成過動兒

那天,一位父親帶著臉圓嘟嘟,四肢精幹的小二孩子進來診間。父親說:「老師抱怨孩子下課一條龍,上課一條蟲,是不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問題啊?」

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孩子一點也不怕生,圓臉上掛著充滿稚氣的笑容。他喜歡上學,因為有許多好朋友,下課他們都會一起玩。他最喜歡上體育課了,所有的運動項目,他都喜歡。

他說:「我喜歡打棒球、跑步、溜直排輪、騎腳踏車、踢足球。我還會做伏地挺身,來,我現在就做給妳看!」

過動兒│adhd

孩子果真把還背著的書包,往地上隨意卸貨,然後身體整個趴到地上,用雙手雙腳撐起,邊做伏地挺身,邊喊著:「一、二、三、四……」

我心疼地望著眼前這位未來的運動選手,心想:孩子,你沒有問題,你就是個愛運動的人。數學、語文的學科無法吸引你的興趣,但是體能運動卻是你的強項。只是你不幸生長在一個不健康的社會,會背書,不愛運動的孩子,大人不會說他有問題;相反地,愛運動,不愛背書的孩子,卻無法被接納。

曾經有一個參加大學熱舞社團的孩子告訴我:他們社團好多同學也都曾經被診斷為過動兒。

有一個孩子還看診了好幾年,剛開始有乖乖吃藥,後來實在不想吃藥,便把每次從醫院拿回來的藥,都往衣櫃的抽屜裡塞,父母、老師完全被蒙在鼓裡,不知道他根本沒有服藥。

直到有一天,抽屜被藥塞到爆了,有一袋藥不小心掉出來,才被媽媽發現。媽媽氣到說:「我不會再帶你去看病了。浪費我多少錢啊!看病是要錢的,你不知道嗎?!」

愛運動、愛跳舞的孩子,在台灣這個還停留在士大夫觀念的社會,就是這麼容易被貼上過動的標籤。


 過動兒│adhd

書名/《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作者/李佳燕
出版社/寶瓶出版社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媽媽抗議這社會的雙重標準:爸爸偶爾帶小孩出門就被讚美是好爸爸,我帶出去百萬次,0稱讚

「生了孩子讓我很厭惡丈夫,好想離婚。」罹患憂鬱症的媽媽後悔沒有更自私,應該先好好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