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烏醫師專欄】生產新時代.觀念大不同,剪會陰就是不溫柔?
(生產的觀念隨著時代的改變,產婦的感受為首要。圖/shutterstock)
早期「自然生產」被定義成為純粹的醫療行為,有標準的作業流程,剃毛、灌腸、連續性的胎心音監控,皆缺一不可。五指全開後,就得停止減痛藥物的給予,同時產婦需積極地配合宮縮、用力讓胎兒儘速娩出。
醫病溝通不足,生產成媽媽陰影
在痛苦指數爆表的狀態下用力,產婦不免嘶吼扭動,為避免傷口亂裂、增加出血、影響癒合,醫師皆會「常規性」地先執行「會陰切開術」,好讓傷口裂得平整,產後能恢復良好。
在醫師要對生產安全負全責的前提下,一切流程都「沒得商量」,若又遇到胎心音不穩定,產婦不能好好配合用力,基於讓胎兒快點平安出生的考量,醫護人員的口氣也會變得急躁不耐,因此,很多媽媽在生產的過程中,都會覺得像極了任人宰割的一塊肉,那一把刀也就變成醫療權威的象徵,剪去的是女人的尊嚴。
生產觀念轉變,醫療介入得先商量
隨著社會風氣轉變,如今強調「產婦」才是生產的主體,也催生出了「生產計畫書」,協助產婦在生產前,了解各項醫療介入的必要性,及生產的不可預期性,進而自主地做出選擇。
有別於過往子宮頸全開就要馬上用力的做法,現在因為有麻醉專科的全力後援,及減痛分娩正確的觀念建立,在胎心音穩定的狀態下,即使產婦子宮頸已經全開,醫護人員仍會持續給予減痛藥物。產婦在「沒那麼痛」的狀態下用力,一來骨盆底肌較能放鬆、二來也能較為平靜地配合用力。
過去,我曾遇過切開會陰後,胎頭下降,傷口一路裂到肛門,導致媽媽傷口癒合不良,得重新縫合;也曾因誤判情勢,堅持不剪會陰,結果胎頭下降的力道往內釋放,一路裂到子宮頸,因此,至今仍不敢武斷的說哪一種做法就一定比較好。
剪會陰,不代表不溫柔
生產,確實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有時因胎心音驟降來得又快又急,我們也只能憑著經驗瞬間應變,在處置上難免不符社會期待,甚至被認定為「不溫柔」,但是否將「剪會陰」視為溫柔生產的指標,甚至將「那一刀」簡化成醫療權威的象徵,我則覺得太過狹隘,因為懷孕生產這件事,絕非憑單一動作就可作定義。
要減少撕裂傷,懷孕時規律的運動,如深蹲、凱格爾運動就是最佳處方,會陰傷口張力小、血液循環好,無論是切開或自然裂傷,癒合狀況都會不錯。倒是針對深層的骨盆底肌肉拉傷,產後應儘早恢復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才能有效避免癒合時因血流不足產生結痂,進而導致肌肉緊繃,甚至性交的疼痛。
烏恩慈
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熱愛重訓跑步,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懷抱著無限夢想,努力前進著!
臉書/烏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