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一不小心中毒?夏季食物中毒的風險與預防措施
食物中毒是一種常見疾病,通常較輕微,是由於食入被細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而發生。在極少數情況下,才是由化學藥物或殺蟲劑中的毒素引起。
食物中毒可發生於個體或群體,這取決於他們是否食入了相同的受污染食物,大多數是由細菌產生的毒素或細菌本身引起,細菌越多,感染和患病的幾率則越高。食物中毒常持續 1-3 天,也可持續達一周。
夏季食物中毒的原因
夏季天氣炎熱,食物容易變質腐敗,食品保存如果沒有注意溫度及環境,不慎吃下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常見食物中毒原因有冷藏及加熱處理不足、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互污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污染等。
常惹出食物中毒的食品?
天氣太熱吃不下,涼麵是替代便當的好選擇!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店家煮了涼麵之後、會用生水冰鎮冷卻,冷卻麵條用的冷水或冰塊是否有經過淨水器過濾?是不是符合飲用水標準的水所製造?有沒有驗出細菌超標?萬一有,吃下口就可能肚子痛了!
還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製品、豆漿等,在夏天時較容易腐壞,沒有小心保存食物易變質,建議先用手觸摸看是否有黏液、聞看看味道是否有變?買後盡快食用完畢或是以低溫冷藏。
若食材已經解凍,要先注意肉類是有腐壞,此時只要拿起來靠近鼻子仔細聞。當出現異味時,就是蛋白質變異,也可觀察表面是否有黏液出現。因此,肉類烹煮前處理時,記得先聞一聞、摸一摸,避免吃壞肚子。
夜市的現切水果攤因方便購買,受到許多人喜愛,某些水果攤,製作環境不乾淨,沒保存好水果本身就孳生細菌。
提醒大家在購買時要注意,水果色澤是否變黃以及店家衛生、水果新鮮度等;此外,市售冰品如剉冰、綿綿冰等,冰塊容易被大腸桿菌汙染,製作時要用煮沸的水。
除了涼麵、切好的水果,生魚片也是夏天極度受歡迎的餐點,但是也容易發生食物中毒。
好的冷凍肉,冷凍時要快速急凍,肉中的水會被鎖在肉的細胞中,台灣的超低溫生魚片冷凍魚,在超低溫-50℃延繩釣漁船捕撈漁獲後,就會立即送入凍結室凍藏;美國雞肉在屠宰後,往往在 4 個小時內溫度就急凍到-30℃以下,這些急凍方式都會把肉的汁液和鮮度保留在原有的肉的組織中,因為快速通過「最大冰晶生成帶」,所以水分不會在冷凍過程中跑到細胞之外,造成解凍後肉的汁液流失。
烹調生食時,切記一定要徹底煮熟家禽,以雞肉為例,雞肉的適當溫度為 165 °F (約 74°C),應始終使用食品溫度計烹調至中心溫度至少 165°F (約 74°C);剩菜應在烹煮後兩小時內冷藏。
該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熱菜放冰箱會壞掉」是民眾對隔夜菜最常見的迷思,把菜放冷再冰會增加細菌滋生的風險,尤其食物不要放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室溫較高的夏天更要小於1小時。
冰箱的冷藏時應將熟食放於最上層,生食放於下層,以避免交叉污染;冷藏及冷凍環境都應維持乾淨且定期清潔,也須保持冷藏溫度在 10℃以下,冷凍庫在-15℃以下。
細菌怕熱,入口的食物,蛋白質的肉、魚原料要低溫,要吃熟食,「煮」的步驟可以殺死細菌。
還要養成買外食時,用眼睛「掃描」一下賣食物店家的環境,確認衞生乾淨再買。購買或煮好的食物的保存也很重要,趕快吃完,如果不是馬上要吃的,快快放冰箱冷藏。避免遇上食物中毒,就靠我們自己了!
社團法人中華安全永續發展協會】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