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帶孩子戲水注意!新北女室內玩水感染「食腦蟲」亡,致死率99%!
但時隔12年,可怕的「食腦變形蟲」再度出現!
發病七日即身亡!
新北一名30多歲女子7月時至室內親水設施遊玩,回家後開始出現頭痛、肩頸僵硬、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等症狀,就醫後竟發現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
雖然她7月26日第一時間就醫,但病程惡化相當快,僅發病7天,8月1日身亡。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
台灣史上僅有2病例
上一次有人因「食腦變形蟲」死亡已是12年前;疾管署表示,此種寄生蟲感染死亡案例在台歷史上僅2人,首位個案在2011年時因泡溫泉感染,第二例則是此次新北女。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過去國際間近5年,僅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而美國每年約5例,以7至8月為多。
喜好溫暖的淡水環境
俗稱「食腦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
經常出現在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
該疾病潛伏期約1至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高達99%。
疾管署:避免水進入鼻腔
疾管署提醒,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是民眾喜歡戲水、泡溫泉的時候。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也要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
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副教授莊定武也表示,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機率非常低,機率遠低於1%以下。
其一直都存在於自然界中,即使碰觸到鼻腔,人體本身還是有免疫系統可以阻擋,進入到腦部,還有一層系統,要感染「沒這麼簡單」。
會感染的民眾通常是免疫系統不佳、脆弱族群等患者,如果戲水或是游泳過程中,曾發生過「嗆水」,之後不久出現神智不清、頭痛、頭暈等症狀,就得立即就醫。
儘管感染率低、極為罕見,但致死率仍是高達99%,大家帶孩子出遊時,還是要多一分警惕。希望大家都能開心出門、平安回家!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