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讓孩子活出他自己的樣子,收起你的擔心與焦慮,從溝通開始,避免這3種負面心理暗示

讓孩子活出他自己的樣子,收起你的擔心與焦慮,從溝通開始,避免這3種負面心理暗示

過度擔心孩子,是投射自己的焦慮,容易造成孩子壓力,也是給孩子負向的心理暗示。退一步覺察及放下自身的焦慮,孩子才有空間去形成他自己的樣子。

文章目錄

身為父母,照顧孩子,關心孩子是份天職,不管孩子幾歲,都仍是心頭牽掛的一塊肉。然而,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變成過度的擔心與焦慮,是會造成孩子一種看不見的傷害。

過多的焦慮與擔心,會將你們彼此推開

我記得我的母親在70歲以前,很多事情,仍然對我們個個都已獨立自主成年的孩子要吩咐交代好多次:

「你知道包裹要寄哪裡嗎?怎麼寄嗎?」

「你知道這路怎麼走嗎?跟你說要從這邊….」

「你真的要這樣做嗎?不要啦!這樣很累!」

「去那麼遠的地方你可以嗎?不要啦!」

「你確定要照顧小孩嗎?你行嗎?」

當時的我跟手足們,都知道媽媽的擔心是對我們的在乎,但是這個在乎,是很有壓力的。這個壓力,包含了她對我們的不信任,以及對我們能力的否定。這個不信任與否定,常讓我們感到有些束縛。

我們也知道這是媽媽的不安全感造成的,雖然學會了接受她的不安全感,但也感到莫可奈何,有些事情就更不想讓媽媽知道,而拉開了距離。

直到有一天,經過不斷的反映,媽媽終於有些放下時,我才感到重新跟媽媽的連結,才真正體會到她母愛的深度。

父母擔心|過多擔心|親子教養

3個負面心理暗示,請避免

所以,父母的過度擔心,其實反而會給予孩子一些負向的心理暗示:

暗示一:孩子無法獨立自主,孩子沒有能力與力量。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強調,孩子可以自行從環境中,透過同化與調適,來不斷形成自身新的認知基模;人本心理學也主張,只要提供合適的環境,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潛能。而這個合適的環境,就需要大人適度放手才能創造出孩子可發展的空間。即使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也都有他自己的優勢與力量去找到對的位置的。

只是往往,不是孩子沒有能力,是大人自己的主觀設定而無法真正看見及相信孩子的能力。當大人侷限在自己災難式的想像中時,這個災難性思維也容易讓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原來我就是不行」、「所以我這樣做不行,那該怎麼辦呢?」、「你們覺得我不行,那我就表現不行的樣子給你們看,我就擺爛 !」 

於是,孩子自我認同低落外,也易養成孩子的依賴性及猶豫不決,成人後也容易依賴父母的決定,無法自己做選擇,失去自己的樣子。

另外,孩子也容易因此驗證了父母的擔心,不斷產生負向的行為,父母就繼續認為自己的擔心是對的,而在親子間不斷產生這樣負向循環,而推開了彼此。

暗示二:孩子自己真實的感受理當被忽略或否定,是不重要的。

父母的過度擔心,常常只是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而已,在孩子當下並不認為的情況下,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覺不被尊重。有句玩笑話說:「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冷」,就是如此。

久而久之,孩子也容易變成壓抑或忽略他的感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會表達,對碰觸自己的情緒有所困難,長大後尤其容易在親密關係中碰壁。

暗示三:孩子好的特質與努力過程,不應該被看見與肯定。

常見的就是,當孩子表現好,興高采烈分享時,身為華人父母,總是受儒家滿招損謙受益的影響,擔心孩子因此驕傲而對孩子潑冷水,比如:「拿第一名有什麼?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考100分不要太驕傲。」、「得這個獎,還可以啦!但這個獎可以幫你有好出路嗎?」。

這樣的回應,沒有對應孩子的心情與他的努力,只是投射自己的焦慮與期待,久了,容易形成孩子不再分享任何事,更有可能形成孩子日後迴避社交,在溝通上也容易缺乏自信。

父母擔心|過多擔心|親子教養

身為父母,重新定義與調整

如果你是這樣的父母,也不用太過自責,因為你也許就是這樣成長過來的,也許過往沒有好的模範學習,也許自己也不自覺地內化父母的模式...,但是現在,你仍來得及為自己父母這個角色重新定義與調整。

記得,孩子自身的責任不需要父母來扛,即使是幼兒也是。

就算你已經看到孩子的性格及作法會造成他在社會上的困境,只需溫和冷靜地提點孩子後就學習放下,然後給予支持,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闖蕩他的人生。這樣,即使孩子受了傷,也會感到安全的。這個被支持的安全感,足以讓孩子從挫折中很快修復,增加復原力,「活出他自己的樣子」。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正在對孩子投射自身的焦慮時,能否及時轉彎換成:「孩子,我決定放下我的焦慮,因為我相信你。你,做得到!」

本篇文章由【柯宥璿諮商心理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當老師說:「你的孩子是過動兒,去看診吧!」該怎麼辦?收起情緒不要焦慮 ,5步驟幫助你觀察孩子是否該看醫生

孩子總是讀同一本書!別覺得煩,孩子正透露內心真正的情感與渴望,諮商心理師爸爸:這5招讓共讀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