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飯時總是心不在焉、愛吃不吃?專家破解八種常見的挑食行為
文章目錄
著有多本育兒書、人稱阿鎧老師的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表示,過去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孩子漸漸長大後,以前討厭的食物,會突然敢吃、喜歡吃了。
比方說孩子小時候討厭吃芋頭,但長大後卻願意吃,問其原因,孩子也僅說以前單純討厭,沒有特別原因。
「孩子對食物的喜惡,或許是大腦自行判斷、一種感覺,所以建議父母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孩子的大腦建立對食物有正向、美好的經驗,孩子慢慢會願意吃的。」
同時,張旭鎧也指出,只要孩子有獲得該有的營養素,身高、體重都在正常範圍,基本上不需過於擔憂,況且,食物種類眾多,沒什麼完全不可取代的食物。
除非孩子的發育明顯落後一般孩子,或是喜歡吃的食物明顯不健康,那可就要注意了!本文將一一解析孩子們常見的挑食行為。
對某些食物有強烈的偏好
這部分可先釐清孩子到底是挑食還是偏食?挑食指的是不喜歡某一類的食物中的某一種食材,比方說不喜歡吃蔬菜類中的地瓜葉,但可以吃芹菜;偏食則是指不喜歡吃蔬菜類或肉類。
張旭鎧表示,面對挑食的孩子,重點要擺在營養的攝取是否均衡,若孩子不太喜歡蔬菜類的綠葉蔬菜,那就可以選擇其他營養素相近的吃,比如花椰菜、高麗菜等,不必刻意強迫孩子。
至於偏食的狀況,張旭鎧發現,相較過去孩子偏向不吃菜的情形,近十年來反而不吃肉、只吃菜的孩子越來越多,像個天生的素食者,這就得考量到動物性蛋白攝取是否不足,需多吃一點植物性蛋白質補充。
另外,建議家長也能在同一類食物中多加嘗試不同種類,假設孩子只是不喜歡吃葉菜煮爛的口感,但換成比較需要咀嚼的芹菜或高麗菜,或許就願意吃了。
不願意吃正餐
孩子不願意吃正餐的原因,大多是平時有點心可以吃,張旭鎧指出,餅乾、蛋糕之類的點心,口味都比一般正餐來得重口味,且調味料也較多,所以等到正餐時間,健康的味道就不會吸引他。
另外,有些孩子是常吃速食,用餐環境中充斥著漢堡、薯條、炸雞刺激味蕾,久而久之他對家中一般食物就更興趣缺缺。
那水果當點心就比較健康嗎?小禾馨士林小兒專科診所院長黃師堯醫師提醒,水果雖然是天然的食物,但也不能無限制地給孩子吃,在飯前或是飯後給孩子吃一大盤水果,孩子當然會選擇吃甜甜的水果,不願吃正餐。
若想給點心,舉例來說,12點半吃完午餐,下午大概2點半至3點才是點心時間,可準備半顆蛋、一份水果(以1歲孩子來說,一天最多兩份水果,一份水果的份量約是孩子的一個拳頭,大概是半顆奇異果、1/4的大香蕉)。
只喜歡吃軟的,不喜歡吃硬的
家長可先檢視一下,孩子是否從小除了喝奶以外,副食品大多都是吃粥,或是食物都幫孩子剪很碎?因為長期下來,孩子已經習慣咬兩三下就吞,口腔肌肉的力量不夠,自然就不會喜歡吃需要咀嚼很久的食物。
此外,有些感覺統合發展較差的孩子,肌肉張力發展不足,也會影響咀嚼肌的耐力,變得只挑軟的吃。特別提醒家長,口腔的肌肉張力不夠,也可能使得孩子的舌頭缺乏靈活度、耐力不足,進而導致說話時口齒不清,甚至只會講簡單句子。要改善這樣的狀況,張旭鎧建議可以讓孩子吃肉乾、魷魚絲等味道偏重、且需要咀嚼的食物,大人也能跟孩子用這些條狀食物,咬著玩拔河比賽,以訓練口腔肌肉。
感覺統合異常的孩子,也可能發生只喜歡吃有嚼勁的食物,對粥、豆花、蒸蛋等軟嫩的食物感到排斥,這是因為孩子的觸覺敏感度太低,眼睛雖然有看到食物,鼻子也有聞到香氣,但放到嘴巴後,口腔內的觸覺不夠敏感,就以為食物消失了,甚至不知道嘴裡有食物要吞下去,就再張開嘴巴,導致食物掉出來。
只願意接受或不願接受某些特定食物的材質
食物的材質除了軟硬度,也包括口味和氣味,比方說孩子不喜歡吃苦的,可能就會覺得苦瓜、青椒偏苦,所以不吃;有些孩子則不喜歡刺激性較強的味道,如:蔥、蒜、九層塔等。
若有以上情形,張旭鎧建議可以先想想看這些食物的營養素是否必要,如果需要,就想辦法用其他烹調方式淡化味道,或是找其他替代的食物。
如果孩子說什麼也不願意吃,就可以考慮訓練孩子靠自己解決,比方說他不吃胡蘿蔔,那外出用餐時能否自行表達「我裡面不要加胡蘿蔔」,或是不小心點到含胡蘿蔔的餐點,如:石鍋拌飯中有胡蘿蔔絲,也要有辦法自己把胡蘿蔔絲挑出來。
「目標是要讓孩子吃完這份餐點,別因為裡面某樣討厭的食材就整份都不吃,導致所有營養都沒攝取到。」
不願嘗試新的食物
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別說小孩,就連大人面對一個陌生的食物,通常也是先拒絕,或只淺嚐一口,孩子同樣也需要花點時間觀察、適應,因此大人不要太心急。
黃師堯指出,研究顯示,一項新的食物要嘗試12~15次,孩子才會知道這個味道他喜不喜歡,前幾次嘗試,孩子吃一口皺眉頭,或吐出來,都是必經過程,不需要因為只試了3、5次,就認定孩子不喜歡、挑食,他只是還沒有習慣而已。
建議把嘗試的時間拉長,相同食材以三天出現一次的頻率即可,若要試到15次,每一種食材至少要試1個多月才夠。
至於準備的份量上,一次不要給太多,碗裡只要放孩子一口的量即可,接著跟孩子說:「你嚐嚐看就好,不用全部吃完。」他願意吃,你再繼續放。
飯跟菜一定要分開才吃
張旭鎧指出,會有這種現象,可能有些孩子需要明確知道自己吃了什麼,才能安心下肚,若把食物都混在一起,就不願意吃
有些孩子則希望有自主權,想決定每一口吃什麼,比如說他想先吃一口肉,再吃一口菜,菜色越多,他越有成就感,像在闖關一樣,這並非壞事,只要準備分格的餐盤,孩子也能吃得很快樂。
想玩玩具,不想吃飯
首先,可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想玩、不想吃飯?其一可能肚子不餓,家長可以從作息中找端倪,也許是兩餐之間間隔太短。
另一個原因就是想玩玩具的動機超越飢餓感,或是他自己有一個目標,譬如要先把積木蓋好才要吃飯。
若原因是後者,建議可以讓孩子學習「事情是可以中斷,而且不會被破壞」,爸媽可以跟孩子說:「你的積木媽媽先幫你保護好,所有人都不能接近。」先讓孩子感到安心。
接著,當他停止遊戲後,可讓他先稍做休息、喝一小杯水,水流經過腸胃後,會出現飢餓感,再引導孩子去吃飯。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飯還沒吃完就急著要去玩,黃師堯指出,「開心的用餐時間大概只有30、40分鐘。」建議等大人吃飽了,用餐時間也差不多,發現孩子已經不再吃,開始皺眉頭,拿著湯匙在碗裡拌來拌去,愛吃不吃,就表示他已經吃不下了,此時不需要強迫他、罵他、威脅他「不吃等一下你會餓!」,不妨先發制人對他說:「吃飽了嗎?那就下來吧!」接著把碗收起來,結束用餐。
如果孩子玩一玩過了半小時、1小時喊肚子餓,就跟他說:「對啊,因為你剛剛說吃飽了要去玩,所以飯沒吃完。
沒關係,我們等時針指到6的時候就可以吃晚餐了喔!」跟孩子預告下一餐的時間,跟孩子預告下一餐的時間,可以安撫孩子,也可以轉移注意力,去動一動、散步,轉換風景轉換心情,讓孩子自行承擔不吃飯、肚子餓的結果。
在幼兒園願意吃,回家就不吃
有時會發現,孩子在家不吃的食物,到了幼兒園居然會吃了?張旭鎧解釋,孩子知道家裡是他的避風港,發脾氣時爸媽都會包容他,也知道不吃,爸媽會拿出他喜歡的食物給他吃。
但在幼兒園不一樣,當他跟老師說不吃,可能就真的沒東西吃,加上受到同儕影響,看到其他小朋友吃,他也會跟著吃。
不論如何,這顯示孩子事實上是可以吃這個食材,此時爸媽千萬別指責孩子:「你在幼兒園明明就會吃,為什麼回家就不吃?」不妨用鼓勵的方式說:「聽老師說你在幼兒園有吃青椒耶~那你現在要吃一片給我看看嗎?」如果他願意吃一片,就不要再逼他吃第二片、第三片,只要給他擁抱、拍拍手,讓他有成就感,慢慢地他就願意主動吃。
挑食行為從來就沒有「馬上見真章」的秘訣,都需要一段時間執行,但相信只要堅持,通常2週至1個月就能漸漸看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