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小孩吼叫,小心破壞孩子的警覺性
一名《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讀者告訴駐站教養專家雷希(Meghan Leahy),說她每每看到女婿對才六個月、三歲、六歲的孫子大吼時,都很揪心。
因為她發現女婿怎麼吼,小孩依然故我,根本沒效,反而擔心這些年幼的孩子被吼出其他心理發展問題。孩子們的媽媽請爸爸少吼些,也沒有用,不知道該怎麼辦。
雷希回答,其實幾乎沒有父母不對孩子吼叫的,而且在不同的家庭、社會、國家文化中,對孩子講話多大聲算是吼叫,也很難定論。但她擔心的是,吼叫沒有用,而且還有更多後遺症。
因為人類生來有「警示系統」,當父母用比平時大的聲量對孩子說話時,就會喚醒這個系統。例如,當孩子要過馬路、但是有來車時,父母大叫孩子、或給孩子指令,會讓孩子啟動警覺心,不管孩子是停住、靠近父母、還是看看父母有什麼指示,都發揮了作用。
但如果父母常常大叫,久了以後,孩子就會把吼叫當作日常,失去警醒的作用,父母再大聲都可能變成孩子的耳邊風,指令也變得沒效。這就是這位外婆發現女婿的吼叫已經失效的原因。
戒吼 需要外力幫忙
但更糟的,不是孩子不聽話了,而是父母失去了大聲提醒、阻止孩子危險行為的工具。如果父母的脾氣暴躁,斥喝無效,還有可能採取更激烈的做法,例如言語、情緒或是身體的暴力,傷害孩子的身心,也傷害與幼兒間的親子關係。
另外,小孩也會不管大事小事都對手足或朋友吼叫。因為他們從父母身上看到,除了大吼,沒有學過怎麼表達自己想要的,或是解決問題與溝通的方法。
還有孩子會為了避免被家長吼叫,而隱瞞自己犯錯的事實,或刻意討好父母。
不過,雷希並不是要指責父母對孩子大聲說話。因為,戒吼其實需要外力幫忙。
她的實務經驗發現,在育兒路上愈是缺少支援的父母,愈難避免對孩子大吼。所以,社會、職場、社區都要建構更強的育兒支援系統。
有困擾的爸媽,也可以主動尋求各種支援,像是固定時間或臨時協助的保母、親友協助。在這個案例中,她就鼓勵這位外婆可以盡量多幫忙照顧孩子;當要找人幫忙看孩子時,也要找性格平和一點的人,降低女婿常常吼罵的影響,也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另外,整體社會的諮商資源愈來愈多,父母也可以求助心理師、親職教練、醫生等專家的協助與建議,教他們如何跟孩子溝通。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
文/ 對小小孩吼叫,小心破壞孩子的警覺性
更多文章請見 親子天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