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心姬專欄】長輩與父母的教養大戰,為孩子樹立規矩最重要
(教養孩子時,最怕的就是爸媽與長輩之間的教養衝突。圖/shutterstock)
教養孩子時,最怕的就是爸媽與長輩之間的教養衝突。小孩做錯事,家長自然得好言規勸,有時免不了責罵;過程中,許多年幼的孩童容易大哭、大叫、大鬧,其實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畢竟「兩三歲,豬狗嫌」是必然的發展階段,像胖比(兒子)在三、四歲之前也經常如此,不過,隨著年歲漸長,哭鬧次數也日趨減少。
(當遇到只想扮白臉的長輩插手時,通常逼得媽媽只能扮演黑臉的角色。圖/shutterstock)
長輩的介入讓人無可奈何
當遇到只想扮白臉的長輩插手時,通常逼得媽媽只能扮演黑臉的角色,若爸媽是主要的照顧、教養者,一旦家中長輩介入教養,就會動不動用責怪、情緒、道德勒索或死亡的方式,來威脅小孩的父母。
事實上,對媽媽最有幫助的兩種方式,一是贊同媽媽或主要照顧者的教育,另一種則為「最好的關心就是閉嘴」!舉例來說,小時候胖比做錯事,容易生氣大叫或大哭,此時,阿奏(兒子的曾祖母)就會聞聲下樓關切。有時,甚至直接劈頭先罵我一頓再說。而大部分的開頭都是,「夭壽喔,你媽媽在苦毒我的甘仔孫哦」!
因為長輩的「愛護」,有一陣子,兒子只要出事,就會愈鬧愈大聲,甚至感覺像是故意的,眼神也會往樓上飄,期待著阿奏能夠即刻救援。簡單來說,就是「靠勢」,在胖比小時候,諸如此類的事情層出不窮,令人十分心累。
有規矩.方能成方圓
爸媽管教小孩,是為了設定規範與界線,讓他們能在適當、安全的範圍內(即界線)可隨心所欲,但卻不會逾矩。並不是因為小孩不懂,所以就不用教,正是因為他們還不會,才必須要灌輸正確的態度!
「智者長思,愚者短慮」,父母考慮的是,該如何讓孩子在未來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而長輩們則常會為了討好小孩,而改變應有的規矩,從基本的出發點來說,兩者的態度根本就大相逕庭。家長若不能從小朋友的童年時期,就開始讓他們好好學習,等到長大後,所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更沉重!
(「自己的小孩就得自己教,誰都不能插手」的前提是,家長的教養方式能有助兒童發展。圖/shutterstock)
長輩給予教養空間.對孩子才是最好
之前回娘家,忘記聊到什麼教養問題,爸爸(兒子的外公)就回我說:「自己的小孩就得自己教。誰都不能插手」!不過,這個前提是家長的教養方式,能有助於兒童的發展,才能成立。雖然爸爸沒有特意「教」過這句話,但父女兩人的理念卻不謀而合,這也是為什麼他只會「看著」女兒管教小孩,卻從不會介入的原因。
幸好有NG的教養衝突,但也有正面的好例子,以下是我個人覺得最有幫助的兩種方式:
1.與媽媽站同一陣線
有次從娘家要回台北,好不容易訂到了車票,眼看著搭車的時間逼近,自己正忙著整理行李。這時,胖比卻突然地歡了起來,我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跟孩子說:「現在不可以,因為我們要趕火車,時間快來不及了」。這時,爸爸便在旁邊說:「對呀!再不趕快,會來不及搭火車喔,要聽媽媽的」。
以前正在教育兒子時,只要公公在旁邊或剛好經過,他也從來不會插手,只會笑笑地跟胖比說:「寶貝,你要乖,要聽媽媽的話」。因為這樣,也讓孩子意識到,每當做錯事時,只能選擇與大人好好討論、溝通、收拾善後,並無法依賴兩位阿公來救他。
畢竟在整起事件中,小孩和母親才是當事人,其餘的後到者,均為局外人!
2.作壁上觀,最好的關心就是「閉嘴」
先前,若我正在與胖比處理、討論他所做錯的事情時,只要公公剛好在旁邊,從不曾來打斷我們,只會默默地、安靜地走進書房,給予親子充分的時間、空間與心力,讓媳婦好好教育兒子!
如果長輩認為,要表達贊同父母教養方式的言論,真的非常困難,不如就「作壁上觀、高抬貴手不插手」,因為「最好的關心就是閉嘴」,尊重主要照顧、教養者,不要再畫蛇添足,才是最大的幫忙!
若爸媽為主要照顧、教養者,也一定要記住「自己的小孩,自己教」。遇到父母管教小孩時,如若無法表示同意,例如:「媽媽說的對」、「聽媽媽的」,秉持著不插手、不介入、閉嘴離開的原則,這就是最好的關心。
再怎麼說管教事件中,只有孩子和家長才是當事人!不知道各位爸媽認為在教養過程中,覺得最有幫助的話或行為又是什麼呢?
Psyche賽心姬
Psyche,譯為賽姬。台大臨床心理研究所畢。分享融入心理學的育兒經驗,故命為「賽心姬」。全職媽媽。記錄第一胎胖靈精的育兒經驗,也會分享親子生活、旅遊與美食!